“樂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劉禪。
樂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謚)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正音:lè?:不能讀作“yuè”。?
辨形:蜀:不能寫作“屬”。
辨義:“樂不思蜀”與“樂而忘返”有別:“樂而忘返”無“忘本”的意思;“樂不思蜀”則有“忘本”之意。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反義詞:狐死首丘、歸心似箭、落葉歸根、戀戀不舍。
擴展資料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小名阿鬥)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帝曹奐封他壹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都城洛陽居住。
魏帝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壹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人多認為劉禪樂而忘本,無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異議,如《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的作者羅開玉和謝輝認為,劉禪裝憨賣傻,不僅是養晦自保,更關系著壹大批降臣的命運。這壹表演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表現如出壹轍而更精彩。
百度百科-樂不思蜀 (漢語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