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仁不讓
dāng rén bù ràng
解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結構偏正式。
用法凡對正義的事情自告奮勇去做;可用此語形容。壹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正音當;不能讀作“妥當”的“dànɡ”;不;不能讀作“bú”。
近義詞義不容辭、理所當然
反義詞推三阻四、臨陣脫逃
例句小剛是個見義勇為;~的熱血青年。
英譯not dedine to shoulder;responsibility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主張施行仁政,為人要有仁義,孔子回答學生子張說做到恭、寬、信、敏、惠等五點就做到了仁。沒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狹窄叫寬,沒有欺詐的心叫信,沒有怠惰之心叫敏,沒有苛刻之心叫惠。為人應該當仁不讓。
2、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麽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因恨呂不韋專權,設法排擠他,呂不韋畏罪自殺。嬴政將呂不韋的門客全部驅散。呂不韋的門客李斯上書嬴政:“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嬴政遂留用他。
3、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
解釋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麽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清·張岱《岱誌》:“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結構復句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4、寸步不讓
cùn bù bù ràng
解釋連寸步也不讓給別人。形容絲毫不肯讓步、妥協。
出處清·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蓋西國政治之基礎,在於民權,而民權之鞏固由於國民競爭權利寸步不肯稍讓,即以人人不拔壹毫之心,以自利天下。”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絲毫不肯讓步、妥協
近義詞毫不讓步、寸土必爭
例句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在地主階級內部鬥爭中,襲人往往委曲求全,鳳姐卻寸步不讓。”
英譯not yield an inch
5、寸土不讓
cùn tǔ bù ràng
解釋壹寸土地也不讓人。
出處張震《英明的預見,正確的戰役方針——回憶淮海戰役》:“寸土必守,寸土不讓,堅決守住陣地。”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不放棄任何利益
近義詞寸土必爭
反義詞拱手相讓
例句寸土必守,~,堅決守住陣地。(張震《英明的預見,正確的戰役方針——回憶淮海戰役》)
英譯never to yield an inch of ground
6、泰山不讓土壤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
解釋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麽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近義詞河海不擇細流
英譯A learned man never stops his pursuit of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