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相信各位都不陌生。
這是壹場牽涉到秦趙兩國國運的持久消耗戰,
也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包圍戰。
廉頗,白起這兩位名將參與指揮。還有那個趙括,貢獻了經典成語“紙上談兵”。
這片上黨高地之下,躺著的是45萬趙國熱血男兒的靈魂。
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壹,只是時間問題。
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壹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
此時秦國已經成為列國中最強的國家,我們先來分析壹下戰國七雄的形勢。
秦國於公元前293伊闕之戰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後,對三晉不斷攻伐,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
這時的齊國由於遠離秦國的兵戈,經過威王、宣王兩代勵精圖治,到齊緡王時期國力極強,公元前288年甚至和秦昭襄王互相稱“東西二帝”,可見壹斑。
但齊緡王作威作福,吞並宋國,占領了當時最富饒的陶邑,國土擴張了幾乎壹倍,讓其他六國十分驚恐。
於是在燕國的主導下,發動五國***同討伐齊國,齊國被打得只剩兩座城池,幾乎滅國。齊緡王也被撥皮抽筋,死得極其慘烈。
自此,齊國壹蹶不振,復國後壹直處於觀望狀態,不參與國際事務。
然後再說南方大國——楚國。楚國自從懷王時期喪失漢中,上庸之後,就走了下坡路。秦國不斷對楚國進行蠶食。
齊國元氣大傷後,秦國派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核心腹地。公元前278年,鄢郢之戰,占領了楚國都城郢。楚國被迫遷都,當然還少不了割地求和。
自此,楚國慢慢從南方大國轉為“東方大國”,和秦國形成了徹底的東西對峙局面。
燕國地處東北邊陲,國力壹直在七國中墊底,不去多說。韓國領土狹小,魏國已經霸業中衰, 而趙國得益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實行軍事改革,軍事實力和秦國有得壹拼。
此外,趙國向北開拓了大量土地,打敗了匈奴。在當時的局勢下,趙國儼然成為了東方六國抗擊秦國東出的中流砥柱。
趙國,自此被秦國看作眼中釘,肉中刺。
趙括他爸,趙奢還在闕與之戰中打敗了秦國,被封為馬服君,這也是秦趙兩國展開長平之戰的壹段序幕。
雖說趙國是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敵人,但擋住秦國東出之路的,正是韓國。
無論是北部的豫北通道,還是南部的豫西通道,都在韓國控制範圍內。秦國要想在中原地區掀起腥風血雨,必須先把韓國打得服服帖帖。
秦國拿下了野王,將韓國南北截成兩段。
隨即秦軍北上,準備吃掉已經孤立無援的山西高原的西南角——上黨高地。
秦昭王本意利用軍事威懾韓國,以達成“割地求和”的目的,進而在政治格局上,擺脫秦國在對外作戰期間,易受韓國地域關聯的潛在威脅。
但壹系列的區域征伐占領,帶動了地域空間的連動,改變了各國之間的地緣格局。
面對上黨的歸屬問題,韓國內部政見相左。 上黨郡守馮亭認為秦國隔斷了上黨與首都之間的通道,兩地無法建立聯系,韓軍無力獨自與強秦對抗。
經過朝中幾番激烈的爭吵,韓國決定“禍水北引”,化身“古代”張伯倫,實行綏靖政策,把上黨地區送給趙國。
其如意算盤打得非常妙:趙國出於地緣戰略的考慮,必然會接收上黨地區,那麽秦國方面肯定氣急敗壞,進攻趙國,趙國受到秦國攻擊肯定會和韓國親近。
為什麽韓國這麽篤定趙國必然接收上黨呢?首先趙國在黃土高原上領土連成壹片,有能力管控上黨盆地。趙軍也在闕與之戰中“粉碎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其次,如果秦國拿下上黨,只需要穿越太行山的小道,便可以直插邯鄲,趙國就會被逼到險境。
所以趙國君臣明知韓國這是在把秦軍往自己身上引,也不得不為之。上黨地區可是守護趙國的重要屏障!
於是,趙王命令平原君前去接收上黨地區。
秦國眼看上黨地區就要落入自己手中了,竟然被趙國截胡了。簡直氣不打壹處來!
秦趙可是壹對老冤家了。
想空手套白狼地玩恐嚇,和氏璧沒弄到手。
在澠池,藺相如又把秦昭王整得下不來臺。
在閼與又讓趙奢粉碎了自己不可戰勝的神話。
如今自己辛勤耕耘的上黨又讓趙國人給截了胡。
秦國人,這次要新賬舊賬壹起算!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軍在王龁的帶領下向趙國新接手的上黨地區氣沖沖地殺來。趙國派名將廉頗前往迎敵。
廉頗迅速選擇了上黨地區的長平作為防守迎擊的主戰場,憑借險要的地形布置了三條防線,分別是空倉嶺防線、丹水防線和百裏石防線,層層設防。
秦軍確實取得了不少局部勝利,但始終難以攻克趙軍壁壘,無法跨越丹朱嶺、金泉山壹線。
廉頗意識到秦軍遠離都城核心區作戰,糧食補給存在問題。且新占上黨西部地區,立足未穩、力求速戰的軍事意圖,趙軍於是轉變策略,築壁壘而守,欲將速戰轉為消耗持久戰。
秦國的核心——關中地區離上黨地區較遠,糧草後勤補給難度大。而趙軍以逸待勞,有本土作戰優勢。
秦軍多次挑戰,但趙軍總是堅壁不出。就如同後世司馬懿不應對諸葛亮叫陣,只是安營紮寨 。
趙國想憑借本土作戰的後勤優勢和秦國打消耗戰,讓秦軍支撐不住如此大規模的作戰,等待秦軍被迫撤軍之時,趙軍再壹鼓作氣殺出。
但打仗,最終拼的還是綜合國力。秦國消耗快撐不住時,趙國也即將臨近山窮水盡的地步。秦國補給線雖然拉得特別長,但仍然可以依靠水路運輸,而趙國只能在險峻的黃土高原上往前線運物資,人力消耗不比秦國少多少。
此時趙王不免心急如焚,再這麽耗下去,恐怕趙國會首先撐不住,他壹方面催促廉頗出戰,同時又開始想著罷兵求和之事。
趙王還是坐不住了,派人入秦議和。秦國重臣範睢順水推舟,壹方面,假意答應,緩解秦軍在上黨的困境;另壹方面,大肆宣傳秦趙議和的消息,阻礙他國見機攻秦。
本來其余各國就害怕得罪秦國,趙國的處境因此變得更加孤立。
秦國又迅速開始實行反間計。
速戰的關鍵點就是穩重如縮頭烏龜,怎樣都不應戰的廉頗。
為了搞定廉頗,範雎派人去趙國大肆宣傳 廉頗老了不敢出擊,即將投降 的流言。並旁敲側擊秦國人現在想起趙奢來還害怕, 他兒子趙括就帶有著優良的抗秦基因,天生就是秦國人的克星。
前文提到的閼與之戰是由趙奢主導下的勝秦之戰。這種 歷史 記憶給了趙王壹定的政治、軍事幻想,希望趙括再現其父之能。
趙王性格比較激進,以為廉頗之法過於保守,壹直不應戰也不是辦法。所以趙軍主將就換成了趙括。
趙括這人呢,自幼飽讀兵書,曾多次和父親趙奢論戰,而且往往連父親也講不過他。
但趙奢壹直評價他的兒子過於高傲,而且對士兵的生命不以為然,換句話說就是缺乏人文關懷。趙奢壹直認為他的兒子不能統領大軍,這種作戰態度是極其危險的。
後來45萬趙軍全部因他而喪命,可謂壹語成讖。
其實趙王也是不得不換將,趙國的資源和國力都不允許廉頗這麽和秦國人幹耗下去了。
不管是勝是負,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要打壹仗,才有壹線生機!
在得知趙括被替換為趙軍主將後,秦國上下壹片狂喜。於是把自己的主將由王龁偷偷換成了白起!
白起,就是那個伊闕之戰打敗24萬韓魏聯軍,攻破楚國都城的那位戰神!
他即將來到他職業生涯中最波瀾壯闊的戰場,真正加冕為“殺神”,沾上45萬趙國勇士的鮮血。
秦昭襄王下令嚴密封鎖秦國換將的消息,萬壹趙國被白起嚇破了膽,又不出戰,那秦國這壹番引蛇出洞的努力可是白費了。
趙括來到長平之後,把重要職務都換成了自己的派系親信,而且壹改廉頗此前的防禦措施,準備全軍出擊。
白起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先給趙括壹點自信。他命令軍隊佯裝敗走,把趙軍引至秦軍陣前。
隨即又分兩路兵封鎖趙軍後退的路線,壹路為奇兵二萬五千人截斷趙軍;另壹路軍繞至趙軍背後,阻斷糧道供給,形成合圍之勢。
秦軍主力就死死擋住進攻的趙軍,並且白起又從正面的主力中抽調了援軍,迅速趕到丹水防線,把趙國軍隊分為前後兩半。
趙國軍隊被秦軍正面防線,丹水防線,百裏石長城防線,左右兩翼的騎兵部隊分割為兩部分。
趙軍進無法攻克秦軍壁壘,退則難將軍隊整合,又無糧食供給。
四十萬秦軍借助防禦線、地形把四十五萬趙軍包圍了!而且內部還將其分成兩塊,首尾不能兼顧。
戰神白起這壹出手,果然就是大手筆!
白起下令秦軍輪番攻擊,拖垮趙軍戰鬥意誌,趙軍幾番下來已無力相抗,轉為築壁堅守,以待援糧。
秦昭王獲知趙軍缺糧後,親自至河內,號召當地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前往長平戰場。賞爵壹級,將民眾遷至長平,阻斷趙軍糧食供應來源。
趙軍進退兩難,只能殊死搏鬥。
這四十多天裏,其實趙括展現出了非常高的指揮素養,遠非後世所批評的那樣壹無是處, 四十多天裏,趙軍沒有出現內亂,沒有出現投敵,而是成建制的始終讓秦國人高度緊張。
所以,趙括紙上談兵確實該被批評,但他也畢竟是趙奢的兒子,基本的軍事素養還是極高的。能讓趙軍上下壹心,和秦軍殊死搏鬥,本身就是軍事能力的最好體現。
趙軍長達四十六日沒有進食,軍內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
趙括再也不能坐以待斃了,下令拼死突圍。他下令分兵四隊突圍,秦軍則早已嚴陣以待。雖多次沖殺,但無力挽回敗局。
趙括被射殺,趙軍士卒四十多萬降秦。面對數十萬的趙軍降卒, 白起認為:“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為什麽白起認為這些趙國降卒必須要全部殺掉呢? 首先秦軍是以“斬首”來計算軍功的,其次因為戰國後期,大國間的戰爭不只是以簡單地占領地盤城池為目標了,而是要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
這45萬趙軍,如果當俘虜養起來。秦國自從此戰之後元氣大傷,難以安置這“從天而降”的幾十萬壯年男子。要是放回趙國,無異於放虎歸山。
如果逐漸“歸化”,讓他們融入秦軍,又談何容易!更何況還有重新叛亂的重大威脅。幾十萬趙國士兵起義,這可比陳勝吳廣厲害多了!
如果白起換成任何壹位秦軍將領,面對如此眾多的降卒,或許處置方法也不會有太大區別。但白起坑殺四十五萬人,也是背上了沈甸甸的血債,這口反人道的黑鍋,他甩不掉。
同樣地,趙括雖然軍事指揮能力尚可,但他讓堪稱趙國脊梁的45萬大軍壹戰而全軍覆沒,免不了被釘在趙國的恥辱柱上。
長平之戰後,秦國真的再也沒有壹個能打的對手,能阻止它統壹六國了!
我們先來看壹個著名的公式。
美國學者克萊因提出的國力評估公式,P (C E M) (S W)。其中,P代表綜合國力,C代表人口和領土,E代表經濟實力,M代表軍事實力,S代表戰略意圖,W代表國家意誌。
我們從上述四個維度來評估壹下秦國與趙國。
人口領土問題上,秦東出關中,置河東郡,北收上郡、隴西、北地,南得巴蜀、漢中,廣領土,招徠民。反觀趙國,疆域北臨匈奴、燕國,南界韓、魏,東鄰強齊,為四戰之地。
軍事實力,秦歷商鞅變法,除舊法,行軍功爵,極大地增加了秦軍的軍事實力,趙國雖經“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但內政上仍保持戰國初期的貴族掌權。
戰略意圖上,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奠定了秦統壹前數十年的政治方針,上黨歸趙是意外之舉,並非趙國主觀的戰略延伸。
國家意誌上,秦國始終堅持戰爭取勝,內政、外交、軍事三者之間,梯次有序,緊密結合, 並無如同趙國“且戰且和”的政策搖擺。
可見秦國方方面面都要勝過趙國。
從列國形勢分析,山東六國的軍事中堅力量——趙國徹底被打斷了脊梁。韓魏自保越來越難;楚國死氣沈沈,內部爭權暗流湧動;燕齊偏安壹隅,難成大事。
從長時段分析來看,長平之戰的發生是秦東擴計劃的實行所致,結果是繼魏、韓、齊、楚後,趙國也再無絕對實力主導合縱政策。
即使合縱,也在兵力、政治統壹性等問題上無法阻礙秦兵東出。隨後河東、太原、上黨地的喪失,奠定了秦東進的地緣優勢。作為長平之戰前南線交通要道的占據,更是使秦國控制了中原要地,三晉已為“刀俎魚肉”。
等到秦王嬴政即位後,統壹六國,已經成了 歷史 主潮流。不是荊軻這種刺客的偶然之舉就可以改變的。
參考資料: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武鐵城,郭孟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原因辨析[J].山西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 科學版,1987(3):83.
[3]張廣誌.有關秦趙長平之戰的幾個問題[J].邯鄲學院學報,2016(2):5.
[4]代劍磊.從政治地理解釋秦趙長平之戰的時空進程[J].延安大學學報( 社會 科學版),2020,42(01):121-128.
本文從整理資料,到匯總分析,整整用了兩天時間。認可本文內容的讀者,希望多多分享轉發哦。
也歡迎各位表達自己對長平之戰的見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