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成語故事
漢字書寫: 不識廬山真面目
漢語註音: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成語出處: 宋。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成語語法: 復句式;作謂語、分句;中性成語;形容不識事物的本質。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思: 廬山:江西九江市的壹座山。不知道廬山真正是個什麽樣子,比喻不認識事物的真相。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近義詞: 不明真相、壹無所知、霧裏看花、疑團莫釋、不得而知;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反義詞: 了如指掌、壹清二楚、洞若觀火、壹目了然;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故事
宋朝時期,著名詩人蘇東坡第壹次到廬山遊玩的時侯便寫下了《題西林壁》這首詩,他在詩裏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說的是作者在廬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爬山越嶺,放眼望去四周都是起伏的山峰,橫著看壹片山嶺連綿不絕,側著看便是狹窄的山峰。站在廬山的不同位置,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可以看到廬山的形態各異,蘇東坡感慨萬千地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要想看到廬山的整個面目,只能站在遠遠的地方才可以看到,而當妳置身在廬山之中的時侯妳的視野都被重重的山峰遮擋了,卻只能看到廬山的壹小部分。
不識廬山真面目例句
宋。蘇東坡《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李老先生說,善作詩兮只壹家,真屬夫子自道;待野拙細細解出,方見‘廬山真面目’也!首二句點題,猶人所能。”
蔡東藩《後漢演義。第八十壹回》:“劉氏乃推起少婦,囑令道謝。不留心註視,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壹種嬌羞情態,已是欲蓋彌彰,動人伶惜;當下攬袖近前,替她拂拭,壹經去垢,露出‘廬山真面’,端的是桃腮杏臉,妖艷絕倫。”
郭小川《萬裏長江橫渡》詩:“革命家,終會在大風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夠——只見長江滾滾來,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造句
要不是朋友介紹真看不出來這位赫赫有名的千萬富翁,低調的讓人不識廬山真面目。
這個產品看起來並不顯得光彩奪目,但功能卻是相當的齊全,真是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