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李唐延壽《北史·顏之儀傳》:“公對朝虧欠甚深,當盡忠報國。”這個成語的構詞法是組合的;在句子中做謂語和定語。
使用示例:
馮明夢龍《余士明言》卷三十二《杜鋒胡牧地詩遊》:“嶽飛精忠報國,父子必殺。”
蔡《嶽全傳》第二十二回:“今願告天地之祖,我將‘忠君’二字紋於妳背上。”
成語典故:
公元1103年,嶽飛出生在壹個農家。據說嶽飛出生時,屋頂上飛過壹只大鳥,所以取名“飛”,字“”。嶽飛小時候家裏很窮。他的母親教他用樹枝在沙灘上寫字,並鼓勵他長大後好好鍛煉,報效祖國。
在母親的教育下,嶽飛勤奮好學,白天犁地割草,晚上用柴火照明學習寫作,特別喜歡看美術書籍。漸漸地,嶽飛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練就了壹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據說嶽飛體格健壯,正直勇敢。十幾歲就能拉300斤重的硬弓和960斤重的腰弩,還能左右開弓射箭。他的槍法“壹郡無敵”。
當時北方的金兵經常進攻中原。母親鼓勵嶽飛參軍抗遼,並在他背上刺上“忠君報國”四個字。從此,嶽飛開始了抗擊金軍、保家衛國的軍旅生涯。孝順的嶽飛不忘母親的教誨。“精忠報國”二字,成為嶽飛壹生都要遵循的信條。
每次打仗,嶽飛都會想起“精忠報國”這四個字。因其驍勇善戰,屢戰屢勝,立下汗馬功勞,名聲傳遍全國。
建言三年(公元1129年),晉將軍率8金軍再次南侵,杜充率軍棄開封府,南逃。次年秋,兀術繼續南侵,堅守在建康的杜充不戰而降。金軍在長江天險下得以幸存,很快攻占臨安、越州、明州,宋高宗被迫流放海上。
嶽飛率領壹支孤軍深入敵後作戰。先攻廣德金軍守軍,六戰六勝。金軍攻常州時,領兵相助,四戰四勝。接著,嶽飛在牛首山設下伏兵,破了的武功,收復建康,金軍被迫北撤。從此,嶽飛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聲震大江南北。
七月,嶽飛升任通州鎮使,兵力壹萬余人,建立了壹支紀律嚴明、驍勇善戰的抗金部隊——“嶽家軍”。
“嶽家軍”的士兵嚴格遵守軍紀,寧願餓死自己,也不願擾民;晚上,如果妳住在人們的家裏或商店裏,他們會在黎明時起床,為主人打掃衛生,洗碗後離開。“嶽家軍”的士氣讓8金軍聞風喪膽。金兵司令嘆道:“撼山易,撼嶽家難!”
但在壹次嶽家軍與金軍的戰鬥中,當嶽家軍追到離金兵大本營只有45裏的時候,幾乎全軍覆沒。光復國家時,皇帝趙構害怕嶽飛在打敗金兵後奪回原來的皇帝,自己的皇位就保不住了。因此,他和奸臣秦檜多次頒發12枚金牌,勒令嶽飛退兵。
秦檜還誣告嶽飛謀反,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他關進監獄,毒死了嶽飛。
嶽飛死時才三十九歲。他壹生銘記母親的教誨,甚至在彌留之際,也沒有忘記母親教導的“精忠報國”這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