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赤壁(今湖北省蒲陰縣西北)
結果:孫劉聯軍獲勝。
戰鬥雙方:曹操;孫權和劉備
指揮官:曹操;周瑜
實力:曹駿24萬左右;孫有兵五萬左右。
赤壁之戰:長阪之戰-武林之戰-江陵之戰。
東漢建安十三年(2008年)至次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今湖北蒲陰西北)擊敗曹水軍的長江南岸著名戰略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壹北方後(見曹操統壹北方戰爭),想吞並江南,統壹天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葉(今河北臨漳西南)建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南征。七月,65,438+000,000多統軍南下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沿江東進,打敗孫權統壹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死,次子劉聰被要求投降。荊州水軍的數千艘蒙沖和鬥船全部歸曹操所有,曹駿的實力大大增強。當時駐守樊城(今湖北省)的劉表隸屬於劉表,他聞訊後率軍南下。九月,曹駿進軍新野(今河南),以精騎追擊逃往南方的劉備,在當陽長阪坡追擊並擊敗劉備軍。劉備退守夏口(今武漢),曹操繼續南下。占領江陵,挺進江東。
總的來說,曹駿的作戰部署是:趙炎為(郡在今湖北棗陽東南)知府,統率胡班將軍、平狄將軍、平魯將軍、李典將軍、張蕩口將軍、馮凱將軍等七軍,統壹指揮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在荊州(州屬今湖北襄樊市),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地駐軍,率領主力沿漢水、長江向東。曹操試圖先在樊口消滅劉備,然後順流而下吞並東吳。
面對當時的嚴峻形勢,劉備決定聯合吳抗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守峽口後,派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會合,* * *制定抗曹計劃。當時,東吳的壹些顧問害怕曹駿的80萬大軍,主張和平。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於是魯肅勸孫權把周瑜叫回來。周瑜回來後為孫權分析了曹駿的劣勢,這更加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第壹,曹操的兵沒有那麽多,只有二十多萬遠道而來投降的荊州兵。第二,曹操的士兵多來自北方。第三,北方兵來到南方,水土不服,容易生病;第四,曹操北方未定,馬超、韓遂仍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孫權任命周瑜為左都督,率軍三萬,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劉備駐守夏口。那年冬天,曹操依仗軍力,驕縱輕敵,不聽群臣諫,與統軍並駕齊驅,直逼江南。孫劉軍從峽口溯河而上,在赤壁與曹駿相遇。
曹駿主要靠步行,面對著大河,馬上就失去了優勢。新編新附的荊州水軍戰鬥力弱,又遭瘟疫襲擊,以致首戰不利,退守長江以北武林(今湖北洪湖),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了減少江面上的風浪,曹操下令將戰船用鐵鏈和木板連接起來,就像城堡壹樣,讓騎兵在地上疾馳,方便進攻。鑒於敵軍寡不敵眾,又想速戰速決,周瑜采取了黃蓋的用火攻的策略。鑒於曹駿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去假投降書,並與曹操提前約定投降時間。
10月的壹天,黃蓋率領10的蒙沖和鬥船,裝滿易燃的幹草和柴火,灌滿油脂,用布簾圍起來外用,插上了與曹操約定的旗幟。另壹輛快速戰車準備好了,綁在蒙沖和戰鬥艦後面,以便官兵們在縱火後轉移撤離。東南風急,黃蓋引戰船直駛曹駿水鄉。曹駿見黃蓋降下來,就“等著看,指著他降下來”(《三國誌·武陟·周瑜傳》),毫無準備。當盟軍戰船接近曹穎時,曹駿放松了警惕,他們都跑去看黃蓋下來。黃蓋下令點燃柴火,與此同時,火勢兇猛,船如離弦之箭,燒起了北船,壹直延伸到岸上的營寨。當然,這種煙是燒了很久的,許多人被燒死和淹死了”(《資鑒》卷六十五)。南岸孫、劉連軍主力艦隊乘機擊鼓,渡過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不可挽回,立即自焚,率軍撤退。聯軍迅速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藏湖北省長江以南)逃回北方,把滿寵留在當陽。通用對象服務功能規範
評論:
赤壁之戰,孫柳、聯軍在強敵面前無所畏懼,用火攻巧,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的戰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戰例。
統壹北方後,曹操乘勢南下,壹舉奪取荊州。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剿劉備,然後再謀劃吳棟。但他狂妄自大,輕敵,同時打擊兩個敵人,導致孫劉聯敵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有利於水戰,而曹駿長期在北方征伐,不學水戰。曹操行軍前雖然訓練了壹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荊州水軍雖在行軍中投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與水軍創立的東吳抗衡,顯然是短板。結果孫劉占了便宜,失敗了。
赤壁水戰中,孫劉聯軍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壹,不要被強敵嚇倒,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通過冷靜分析,可以看出曹操16萬大軍四面楚歌,威脅很大,而且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習慣水,不學會水戰;看到了劉備的新敗和兵力不足,也看到了有利的戰場條件和五六萬擅長水戰的水軍,從而有了取勝的基礎。
第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然有矛盾,但仇人當前,不團結就要壹個個被打敗。共同相對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打敗曹軍創造了條件。
第三,先積極對敵。采取這壹政策符合當時的形勢。壹種是曹操輕取荊州,發展太快,兵力不集中,占領區不鞏固,可以趁其立足點不穩,乘虛而入。第二,樊口在戰略要地仍在劉備手中,在曹駿達到水陸合擊之前,迫使曹駿在江上作戰,擊潰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流而下。第三,曹操恃勝而驕。他首先給了曹駿迎頭壹擊,使他震驚,困惑和被動。
第四,以長擊短,出奇制勝。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在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不擅長水戰、麻痹敵軍的曹駿,出人意料地使用了火攻,然後乘敵軍混亂之機,迅速投入主力,進行了有力的突擊,打敗了曹軍,赤壁之戰對三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法進軍江南。孫權和劉備利用勝利發展勢力,擴大地盤,為日後三足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爭之壹。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自稱百萬,發動荊州戰役,隨後東征孫權。
七月秋,曹操親率十余萬大軍南下荊州。用《資治通鑒》中王夫之的話來說,就是“借袁紹之力,擊荊、吳”。企圖壹舉消滅江東的劉表和孫權,統壹天下。就在曹操奄奄壹息的時候,八月劉表死了。九月,次子劉聰不戰而降,在新野(今河南)向曹駿投降。荊州水軍數千艘蒙沖和戰列艦歸曹操所有,曹駿的水戰實力大大增強。隸屬劉表,駐紮在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軍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儲存了劉表的大量糧草和武器,於是劉備壹方面從樊城撤退到江陵,另壹方面命令關羽率領水軍經漢水在江陵會合。九月,曹駿率虎豹等五千大軍追擊劉備,在當陽長阪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敗劉備軍後占領江陵。
曹操到達江陵後,立即采取措施安定州官,下令“荊州官民,另起爐竈”。
賈詡勸曹利用荊州的資源,調理軍民,安定新州,但曹不聽。曹駿的作戰部署大致是這樣的:趙炎為(郡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於禁、張合、、李典、張遼、馮凱等七軍統壹指揮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在荊州,曹操讓曹仁和夏駐守江陵,曹洪駐守襄陽,另壹支水軍從襄陽沿漢水壹直到夏口。曹操親自率領壹隊人馬和新附的荊州人沿河攻打吳棟。
曹操南下,孫權派魯肅到荊州吊唁劉表,說劉備聯合曹操。魯肅與劉備在當陽會師,隨後劉備利用其退守漢水東南的計劃,從漢水以東與關羽的水軍會合,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啟的壹萬余兵力退守夏口(今湖北武漢),企圖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和蘇到與曹操作戰。
諸葛亮到達柴桑(江西九江西南)時,孫權已收到曹操的恐嚇信,信上說:“今水利軍八百人,方與眾將在吳狩獵。”孫權不想被曹操以“全吳之地,數十萬人”控制,又擔心孫劉聯軍無法與曹操抗衡。以魯肅為代表的孫權領導派和以張昭為代表的領導派也進行了激烈的爭論。諸葛亮為孫權分析了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但關羽水軍尚有壹萬兵,劉啟河江下也不少於壹萬兵。”他指出:(1)曹操遠征,使士卒疲憊;(2)北方人“不要學水仗”;(3)荊州人民還沒有說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和劉聯合起來,他們就會勝利。
魯肅通過挑戰來說服孫權,同時建議孫權立即將周瑜召回鄱陽(今江西鄱陽東北)。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了曹駿的弱點,指出:壹是曹駿疲憊不堪;第二,“現在天冷了,馬也沒草了。”第三,馬超和韓遂還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接著分析了的實際實力,指出來自中原的不過十五六萬,而劉表新減少的七八萬人,並不受曹待見。
孫權增強了聯合曹必勝的信心,任命周瑜、為左、右軍長,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領3萬精銳部隊沿江下口,與劉備的軍隊2萬余人會合,共同抗擊曹。
武林敗局:周瑜大軍在凡口與劉備會師。然後逆流而上,到赤壁,與曹軍會合,曹駿新編、新附的荊州水軍戰鬥力弱,又患瘟疫,首戰不利。曹操只好“率軍北上”,將戰船向北岸武林壹方傾斜。周瑜將戰船停靠在南岸赤壁壹側,兩相對峙。
北方士兵不習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鏈將戰船拴在壹起,以減少顛簸。周瑜建議黃蓋用火攻戰術擊敗曹駿:“今天與許多人作戰是困難和持久的。然軍船與船首尾相連,可焚而去。”周瑜采納了黃蓋的建議,當即決定以假裝投降的方式讓黃蓋接近曹操的戰船。黃備戰船十艘,滿載柴油,用帳幔偽裝外用,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幟。
現在是隆冬,北方多風,但根據氣象規律,過了幾天冷天,暖天少是常有的事,風向也可能變成偏東或偏南。據說甲子日(65438+公元208年2月7日)11月12日,天高雲淡,風和日麗。傍晚,南風起,半夜時分,風急了。黃蓋從準備好的船上出發,順風向曹的船駛去。到了河中央,黃蓋用手壹見火把,眾將士齊聲高呼:“快下來!”"曹駿的官兵毫無準備。"他們都等著,看著,用手指著那些話。".離曹駿兩裏地,黃蓋下令點燃柴火,同時他變得很生氣。火勢兇猛,船像箭壹樣飛去,燒光了北船,壹直延伸到岸上的營地。壹會兒,“煙在燒,燒著淹死的人多。"
南岸的孫俊主力艦隊趁機敲鑼打鼓;與此同時,劉備也從蜀山轉戰武林。盟軍渡過長江,大敗曹駿。眼看兵敗無法挽回,曹操立即自焚,率軍撤退。周瑜和劉備的軍隊齊頭並進,曹操沿著華容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撤退,飽受瘟疫和饑餓,曹駿損失大半。幸虧有張遼、儲旭等人,他們才脫離了危險。江陵城下,曹操怕後方不穩,退回北方,留下曹仁和黃旭鎮守江陵,滿寵駐守當陽。
後果:赤壁之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壹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在道德上難以抗衡;第二,曹操帶著剛打贏的軍隊南下,精神飽滿。第三,曹操的兵力是孫、劉的數倍。既然曹操有這樣的優勢,孫劉的戰績就更輝煌了。這場戰役中,孫在水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巧妙地以火攻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著名戰例。赤壁之戰後,曹操北歸,再也沒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在短時間內失去了統壹全國的可能。
周瑜等人與曹仁隔河對峙,派甘寧攻打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引兵入甘寧,周瑜引兵救。劉備回到夏口,想回漢水,繞到曹仁身後。次年,曹仁被迫退兵。孫權繼續與劉備結盟,共同抵抗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分地區,包括武陵(郡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湖南)。後來在劉璋處拿下益州。孫權占有江東,形成魏、蜀、吳割據局面。
曹操沒有利用勝利徹底打敗劉備。
為《三國誌》做註解的裴松之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既是新的和事佬,又是威懾者;賦有劉表的水戰工具,借荊楚之利,將是壹個很好的震懾機會,也是壹個很好的勾勒機會;不趁此機會拿下吳,妳就安全了?」
傳統評論普遍忽略的壹個方面是疫情因素。曹操把失敗歸咎於疾病。上書孫權曰:“赤壁之戰,病勢堪當,獨燒舟而退,使周玗希名震天下。裴松之評赤壁之戰曰:“至於赤壁之敗,有運氣。其實是大力宣傳病損尖峰,風從南方來,用作燒勢。這是生活的事實,是人嗎?李友松的文章《曹操赤壁之敗與血吸蟲病關系的探討》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失利的原因是“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當時正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在冬天打響,但曹駿在秋天遷徙和訓練。曹操的水軍在赤壁之戰中戰前就感染了血吸蟲病,壹個多月才發病,使得其在戰爭中疲憊不堪,不堪壹擊。但劉、孫所在部隊長期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從事生產生活,戰士們或多或少都產生了壹定的免疫力。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壹直在討論“赤壁”問題,各種理論被現代媒體稱為“新赤壁戰爭”。壹般來說,“赤壁說”至少有七種:溥陰說、黃州說、鐘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的討論來看,爭論的焦點是溥隱說、賈雨說、黃州說,其他四說都難以成立。
1.溥隱說:尹法祿《古籍翻譯劄記》寫道:“那赤壁在湖北省溥隱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縣誌》也說:“赤壁山在普賢縣以西壹百二十裏,北有大江,其北岸為武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燒曹公船,未果。胡三省的《資同治鑒》和譚棲祥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是重點。三種說法中,溥陰更可信,因為近年來,溥陰赤壁出土了大量的文物。1991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的《古戰場浦陰赤壁隨筆集》贊同上述觀點。
2.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果我們追溯這壹理論的源頭,有證據表明,《大壹統清史稿》引自朱。《水經註》說:“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交界,上武林二百裏。”這個說法後來得到了晚清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的認同。
3.黃州說:還有壹種說法是赤壁在今武漢東部。唐代杜牧、北宋蘇軾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壁集(今東坡赤壁)當作赤壁,因為這裏的巖壁是豎著的,紅紅的,就像壹團火。蘇軾《千赤壁賦》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壹場著名的決戰。吳國的孫權和蜀國的劉備領兵於長江赤壁(今中國中南部濮陰西北,嘉魚東北)。
曹操擊敗袁紹、烏桓,基本統壹北方後,建安十三年七月,從宛(今河南南陽)南下,希望先滅劉表,再沿江東進,打敗孫權,從而統壹天下。
曹駿進軍新野(今河南)。當時荊州劉表已死,其子劉聰不戰而降。曹操收編劉表的軍隊,號稱八十萬大軍正在長江上前進。劉備在長阪(今湖北當陽)被曹駿打敗後,派諸葛亮回柴桑(今江西中南部九江西南)與曹作戰。吳國大將周瑜、魯肅、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形勢,指出雖有二十余萬兵力,但存在後方不穩、長途練兵、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這更加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孫權命周瑜為大將軍,程普為副,率領三萬精銳水軍,與劉備軍會師樊口(今湖北鄂州)。* * *約五萬人沿長江西進迎擊曹軍,曹駿不擅水戰,又疫病流行,被孫劉聯軍堵在赤壁。戰鬥力大減,首戰受挫。被迫駐守江北武林(今湖北洪湖縣),與聯軍隔河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以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采納了黃蓋提出的火攻方案,命他給曹操送信假裝投降,以求奇襲取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松懈。黃蓋選擇了壹個合適的時機,派壹艘船接近曹駿,同時下令點燃船上的柴火。火船駛進曹駿的船陣,頓時是壹片火海,壹直延伸到岸上的營寨,曹駿傷亡慘重。周瑜等人率軍乘勢沖殺,曹駿被打敗。曹操率殘兵從華容道(今藏湖北省長江以南)逃至江陵,大部受損,無力再戰,節節敗退。聯軍乘勝擴大戰果,周瑜領兵沿江攻下江陵,分別調遣甘寧繞道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孫權率領壹支軍隊向東進軍到合肥(今中國東南部的安徽省)。劉備領兵到江陵後,回到峽口(今武漢),沿漢水北上迂回到曹操軍隊後方,分兵奪取荊州。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的形勢下,低估了敵人的自負,指揮失誤,最終失利。孫權和劉備在強敵推進的關鍵時刻結盟抗日,巧妙用火進攻,最終以弱勝強。這場戰役為魏、蜀、吳的分裂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