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又稱“巴蛇吞象”。巴蜀是壹種傳說中的蛇,有800英尺長,能吃大象。比喻力不從心,貪得無厭。?
來源:佚名《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蜀食象,三歲出骨。”戰國楚辭屈原《田文》:“壹條蛇吞壹只象,有何分別?”
例句:那些想~的人應該被制止。?
用法:作賓語和定語;壹個人的貪婪
典故:根據古老的傳說,南海有壹種蛇叫巴蜀,它有800英尺長,能吃大象。巴蜀吞了大象的骨頭,用了三年才吐出來。唾骨可以治療腹內疾病。這個傳說廣為流傳。後來,根據傳說,它被改編成“蛇吞大象”的故事:在古代,有壹個貧窮的獵人,名叫阿香,他可憐壹條饑餓的蛇,精心飼養它。從那以後,阿香多次向蛇索要報酬,使自己成了壹個富翁。但由於他貪得無厭,最後被蛇吞了。
這個故事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