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起源
只知道這部分。
1949年,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發現,日軍曾向駐紮在太平洋某島上的美軍散發傳單,以反抗黑人士兵。日軍宣傳這場戰爭是日本人和白人之間的戰爭,日本人和黑人之間沒有恩怨。它建議黑人士兵不要為白人工作。傳單散發後,很快引起了美軍的撤離,同時部隊內部的人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因是白人軍官擔心黑人士兵受到傳單內容的誘惑而喪失戰鬥意誌,不得不撤退。歷史學家非常驚訝,因為傳單的本意是影響黑人,實際上卻影響了白人軍官。
這壹事件成為第三人效應的起源,並啟發美國傳播學者戴維森提出了第三人效應理論。那時,戴維森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和社會學教授。在第三人效應的概念提出之前,他已經對此做過多次實驗。
第壹個實驗是在戴維森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1978進行的。實驗的內容是要求人們回答關於競選宣傳對紐約人和自己選票的影響的問題,目的是考察第三方效應的可行性。
第二次實驗在1981年進行。實驗的內容是被試認為電視廣告對孩子的影響和小時候對自己的影響是不壹樣的。研究發現,人們傾向於認為電視廣告對孩子的影響比他們小時候更大。
第三個和第四個實驗針對的是198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研究人員分別對秋季1981和春季1982的總統選舉進行了兩次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第三方效應的存在。在此基礎上,戴維森對1980的總統選舉進行了兩次實驗。
第二,概念
這部分需要掌握。
1983年,戴維森在《輿論季刊》發表了題為《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應》的論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時存在壹種普遍的感性偏差,即傾向於認為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說服性信息或宣傳性和負面信息)對“我”或“妳”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會對“他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由於這種感性刻板印象的作用,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通常不會直接發生在媒體所指向的表面受眾中,而是通過與他們相關的第三人“的反應行為”來實現的。戴維森將這種現象或這種影響機制稱為“第三人效應”。
在這裏,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第三人效力”的概念:
(1)它指的是壹種普遍的感性刻板印象,即在評價大眾傳播的影響力時,通常認為最大的效果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發生在“他人”(廣義的第三人)身上。作為這種感知刻板印象的“第三人效應”,是指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力時存在雙重標準:傾向於“高估”媒體傳播對他人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
(2)“第三人效應”也是壹種說服或宣傳技巧,類似於“東引西進”、“欲擒故縱”、“圍魏救趙”、“項莊舞劍”等漢語成語中所包含的操縱策略。追求“第三人效應”的說服性傳播,針對的受眾不是作為內容對象的“表面受眾”,而是與他們相關的“第三人”。比如兒童商品的購買者是他們的父母,但這些商品的廣告通常會插入到兒童節目中。孩子作為“膚淺的觀眾”,不具備購買力。商業廣告的目的是引起孩子對這些商品的欲望和需求,通過孩子對父母的影響來達到促銷的目的。以影響“表面受眾”的形式實現操縱“第三人”行為的意圖,是這種宣傳手法的基本做法。
(3)“第三人效應”是指大眾傳播的現實影響機制。正如戴維森所關註的,在很多情況下,對大眾傳播內容有實質性反應的往往不是“表面受眾”,而是他們的利益相關者。例如,家長、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專業人士更擔心不良媒體內容對兒童成長的危害。正是這些人的抗議和批判,產生了社會對不良內容的意識,形成了制約不良內容的表層輿論和在輿論推動下建立的各種媒體內容管控體系。
三、基本假設
這部分需要理解
第三人效力的假設可以分為兩部分。
壹、感知部分:人們認為大眾傳播的信息對他人的作用會大於對自己的作用,這是第三方效應的基本假設。
二、行為部分:作為第三人認知的後果,這種“媒體對他人影響很大”的估計會導致人們采取壹些相應的行動,以防止他人受到媒體內容的影響,從而影響自己的權益。特別是,人們可能支持限制媒體內容,以防止媒體影響他人。比如對於媒體中的色情、暴力內容,很多人會認為這些內容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然後會支持凈化屏幕和媒體的內容,強調健康、更積極的內容。
第四,“第三人效應”的心理學基礎
這部分需要掌握。
為什麽人們傾向於誇大媒體信息(尤其是負面信息)對他人的影響?心理學中的“自我提升”理論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解釋這壹點。
“自強”包括三個方面:
(1)對自己不切實際的樂觀,覺得和別人相比,遇到不幸事件的概率更低,或者覺得自己不容易接受負面事件的影響;
(2)虛幻的優越感,大家容易認為自己很優秀,習慣用積極的方式評價自己;
(3)利己歸因,即在好事面前誇大自己的作用,在壞事面前推卸責任的傾向。
“自強”雖然揭示了人性尷尬的壹面,但它具有強化個人自尊和自我價值的功能,並影響著人們的言行。
根據“自我強化”理論,不難理解“第三人效應”的成因:每個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認為自己在大眾傳播面前更固執己見,更抗拒媒體影響,更不容易接受負面信息影響。
五、“第三人效應”的約束
這部分需要掌握。
1.信息的本質
由於“自我強化”的作用,人們在評價負面信息的影響時,傾向於認為它對他人的影響很大,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應”;在評價正面信息的影響時,會出現相反的傾向,即認為信息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對於後者,有學者稱之為“第壹人效應”或“反向第三人效應”。(後面我會詳細說的~)
2.來源的性質
壹是來源的可信度,圍繞可信度低的來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應”;第二是來源的說服動機的強度。妳越強烈地勸說或宣傳信息(如廣告或競選宣傳),越容易引發“第三人效應”。
3.社交距離
社會距離是社會關系或人們與他人接觸的密切程度。“第三人效應”的研究表明,人們傾向於認為媒體信息對遠離自己社會的人影響較大,而對自己熟悉的人或群體影響相對較小。
4.個人因素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影響“第三人效應”的個人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壹個是年齡因素。
研究表明,年齡越大,越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應”的認知。
第二,學歷。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傾向於認為媒體信息對他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高學歷的強烈優越感和自信心是產生這種傾向的原因。
第三,傾向性因素。媒體信息的觀點越是與自己現有的立場和態度不壹致,就越會高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當觀點壹致時,會覺得對自己影響很大,會出現“反向第三人效應”。
第四,自我卷入程度,越接近媒體信息所涉及的問題,越傾向於認為他人會受到影響。
第五,相關信息的專業感(感知自我專長)。壹個人越覺得自己是專家,或者是媒體信息所涉及問題的專家,就越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應”的認知傾向。
不及物動詞可能的社會行為
這部分需要理解
戴維森本人在他的論文1983中強調了研究跟進行為效應的重要性。他認為有兩種社會主導行為可能與“第三人效應”有關:壹種是限制媒體的輿論支持;另壹種是搶購、跑路等群體現象相關的集體行為。
七。估價
這部分需要掌握。
1.意義
“第三人效應”的機制可能並不合理,但它是壹種現實的傳播現象,並將導致後續的顯性社會行為。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應”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第壹,該理論的許多實證研究表明,許多突發的社會集體行為,如“搶購”、“群體出逃”等的原因,在壹定程度上與大眾傳播信息引起的“第三人效應”有關。“第三人效應”理論提醒我們,大眾傳媒不僅要及時傳遞危機信息,履行“守望環境”的社會功能,而且要謹慎負責地處理危機信息,防止虛假報道和炒作報道造成社會混亂。
第二,我們正處於新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上以“人肉搜索”為代表的暴力、色情等有害內容和極端傳播方式正在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網絡傳播的立法管理也正在被提上日程。然而,壹些研究表明,在對互聯網信息的評價中也存在“第三人效應”現象。
再次,研究“第三人效應”不僅具有上述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也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作為壹種強效應理論,"第三人效應"理論不僅從另壹個側面展示了大眾傳播的影響力,而且揭示了受眾對媒介認知的多面性、效應的間接性和復雜性,以及效應從認知和態度層面向行為層面的轉化機制。在這些方面,“第三人效應”理論有其獨特的理論貢獻,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人類交往行為及其規律的認識。
2.不足的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第三者效應往往並不明顯。它通常存在於支持媒體內容審查和信息限制的理由中,並經常影響媒體工作者、政府官員和執法者對大眾媒體傳播效果的判斷。
此外,作為壹種相對“新”且復雜微妙的效力理論,第三方效力也受到了質疑。
第壹,研究假設中提到的“媒體效應”過於寬泛和抽象。當時,戴維森調查了人們對媒體對自己和他人影響的認知,但沒有說明這是壹種什麽樣的影響。後來很多研究者都沒有明確說清楚影響的具體內涵,以及到底是什麽樣的影響,有多深。同時,研究對象過於廣泛,忽略了不同情境下的效果差異。
第二,“第三方”的定義過於寬泛。戴維森等研究者往往將第三人定義為其他人,這壹概念的假設過於寬泛和同質。
再次,這壹理論的研究者往往把媒體對事物的描述等同於被描述的事物本身,而很少關註兩者之間的差異。
第四,對行為部分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第三方效應之所以被傳播學學者廣泛重視,根本原因在於其對行為層面的影響。但是,目前對於第三方效應的感知和行為之間是否存在聯系以及聯系的強度還在討論中,各種研究結論還在不斷湧現,需要進壹步完善。
八、延伸:第壹人稱效應
理解這部分就行了。
研究發現,大多數人在負面或有爭議的信息中會產生“第三人效應”,但當信息轉向符合社會期望、需求或正能量時,大多數人會產生“第壹人效應”(或“反第三人效應”),即認為自己受媒體信息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人。起初,它主要出現在媒體內容的性質中。這種相反的現象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註意,隨後這種衍生的“第壹人效應”假說被納入理論研究的範圍。岡瑟及其夥伴的研究表明,受訪者傾向於認為對自己沒有需求的節目內容對他人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而有需求的內容則有相反的效果,他們認為自己的影響大於他人;孫的研究結果與“第三人效應”的結論完全相反,這也證實了在壹種信息中,受眾傾向於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媒介信息的影響。
九、網絡傳播中第三人效應的特點
理解這部分就行了。
1.效果延遲
受網絡本身的技術邏輯等變量的影響,網民的心態與傳統媒體環境下有所不同,因此對網絡環境下“第三人效應”的認知也呈現出壹定的滯後性。
從網絡意見的形成過程來看,網絡事件發生之初,人們缺乏對事件的總體認識,各種虛假信息和情緒化言論會充斥網絡,網絡受眾處於收集信息和了解情況的階段,人們已經很難分辨各種差異化的來源,容易陷入非理性狀態。然而,隨著網絡事件的迅速普及,大量的信息滿足了人們的理解需求。同時,人們從這些信息中交叉驗證、選擇精華,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從而對事件進行反思。這時,人們會相信自己的理解更加準確和公正,而其他人仍然是非理性的,他們會收到網絡的誤導信息,需要糾正自己的客觀認識。人們在網絡意見的形成中普遍表現出壹種“為他人謀利”的行為,即對事件當事人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並對其他網民的非理性意見進行糾正。這就是網絡意見中“第三人效應”的過程,也是網絡意見合理化的過程。而且這種行為並不是在網絡事件發生之初就出現的,而是隨著網絡事件的發展逐漸出現的,具有壹定的滯後性。
2.利益他人的動機?
網絡第三人效應認知的另壹個特點是改寫了“第三人效應”的行為動機。第三方效應的理論根源大多是由於不切實際的樂觀、自我保護等動機。也就是說,人們大多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來判斷認知差距,從而保護自己的利益。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人們的身份是隱藏的,以符號的形式存在,因此人們自我保護的動力大大降低。有學者在2001對480名網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網絡上對“第三人效應”的認知,並不是因為人們盡力維護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良好形象而產生的自我保護動機。
對這個問題可能的解釋是,隨著對網絡負面信息認識的加深,心理脆弱的人會受到有害信息的影響,人們出於社會責任感和造福他人的動機,會采取相應的限制性行動。
十、流行病中的第三人效應
理解這部分就行了。
1.恐慌蔓延成集體行為。
隨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社會上也出現了囤積和搶購商品的風潮。在信息匱乏、行動受限的疫情時期,媒體報道對“搶購”浪潮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聞聯播等中央媒體如實報道了全國各地復工復產遲遲不出,城市交通網絡受阻,民眾出行受限的消息。受眾在收到消息後會有壹定的恐慌,然後會帶著準統計的感覺去猜測——“我”知道國家有充足的儲備,但“他們”不知道“他們”會擔心未來可能會出現斷貨的情況,“他們”基於這種心理,搶購的情況越激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搶購,越來越多的人被卷入這場風暴,於是就形成了真正的危機。
很多研究者認為,2003年非典期間的買板藍根事件,2011福島核事故後的“買鹽風波”,都與大眾媒體在傳播信息時引發的“第三人效應”有關,而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與上述事件的背景相似。
以前有學者研究過非典中的“第三人效應”,發現不受非典搶購信息幹擾的個體“看到商場超市到處都是買醋買藥的人,價格也猛漲,我真的有點著急,馬上去了超市……”顯然,影響這些觀眾行為的主要是他們的搶購。值得壹提的是,大部分觀眾都在“他們”中但問題是,在恐慌和搶購中,每個人都是潛在的第三人,而我們通常意識不到這壹點,導致了這種集體行為。
2.追求希望仍然是壹種普遍的、主流的情感訴求。
65438年10月27日晚,中央視頻開始了火山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進程的“慢直播”。每個醫院有近景和全景兩個鏡頭,工地24小時直播四個鏡頭。很多居家過日子的人做起了直播,做起了網絡“雲監督員”。65438年10月30日,“雲主管”人數更高。在這個特殊時期,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承載著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希望。網絡“雲主管”的流行,展現了第三人效應的另壹面——在評價正面媒體信息的影響力時,第三人效應會發生逆轉,即信息對自身的影響很大,這也被稱為“第壹人效應”。目前學術界對“第壹人效應”後續行為的研究較少,火熱的施工直播正好填補了這壹領域。
戴維森認為,這樣的效果“並不是由信息本身的傳遞直接引起的,而是接觸到信息的受眾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做出反應的結果”。觀眾現在面臨著被困家中、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亂、工作學習被限制等現實問題。他們普遍認為,醫院的建成改善了他們目前的困境,所以觀眾在觀看醫院工地時,可能並不是真的喜歡“雲主管”,而是感受到了觀看工地所傳遞的積極功效,對疫情後的未來充滿期待。
在觀看工地的過程中,觀眾普遍認為醫院會加快抗擊疫情的速度,對自己有有利影響,所以觀眾對直播給予了如此大的關註。但直播的強大效果離不開觀眾自身對直播的傳播,比如轉發或發布與直播相關的網絡動態,無形中擴大了直播的影響力。人們在評價正面信息的影響時,不僅會高估其對自己的影響,還會產生壹種傳播,並積極宣傳。
參考
[1]大眾傳播通論
[2]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
[3]溝通課程
[4]傳播學導論
[5]關於通信中的第三方效應
[6]疫情中大眾傳播的第三方效應分析——以中央媒體的傳播行為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