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曾文正在軍中,禮賢下士,大得時望。
壹日,有客來謁,公立見之。其人衣冠古樸,而理論甚警,公頗傾動。
與談當世人物,客曰:“胡潤芝辦事精明,人不能欺;左季高執法如山,人不敢欺;公虛懷若谷,愛才如命,而又待人以誠,感人以德,非二公可同日語,令人不忍欺。”公大悅,留之營中,款為上賓,旋授以巨金,托其代購軍火。
其人得金後,去同黃鶴。公頓足雲:“令人不忍欺,令人不忍欺!”譯文曾文正在軍隊中,對有才能的讀書人以禮相待,非常得到人們的推崇。
有壹天,有客人來拜謁,曾文正公立即接見他,那個人衣冠古樸,談論的言辭精警。曾文正公很是傾心,跟這個客人談論當代人物。
客人說:“胡潤之辦事精明,別人不能欺騙他;左季高執法如山,別人不敢欺騙他;您虛懷若谷,愛才如命,而又以誠待人,以德感人,不是胡左兩位可以同日而語的,令人不忍心欺騙。”曾文正公非常高興,挽留客人在軍營中,款待為上賓。
不久把巨額資金交給他,托他代為購買軍火。那個客人拿到資金,離開之後,無影無蹤。
曾文正公頓足嘆息說:“令人不忍心欺騙,令人不忍心欺騙!”。
2. 文言文 令人不認欺 的翻譯魏文帝問王朗等曰:昔子產治鄭,人不能欺;子賤治單父人不忍欺;西門豹治鄴,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與君德孰優? 這段是說魏文帝曹丕,問他的大臣王朗他們:根據歷史的記載,春秋戰國的時候,鄭國的大臣子產,能夠不受部下和老百姓的欺騙;孔子的學生子賤治單父的時候,受他道德的感化,壹般人不忍心騙他;而西門豹治鄴都的時候,壹般人不敢騙他。
不能騙、不忍騙、不敢騙,三個不同的反應,在今天(曹丕當時)看來妳認為哪壹種好? 對曰:君任德則臣感義而不忍欺,君任察則臣畏覺而不能欺,君任刑則臣畏罪 而不敢欺,任德感義,與夫導德齊禮,有恥且格,等趨者也;任察畏罪,與夫導政 齊劃免而 *** ,同歸者也,優劣之懸,在於權衡,非徒鈞銖之覺也。
3. 文言文翻譯曾文正在軍隊中,對有才能的讀書人以禮相待,非常得到人們的推崇。
有壹天,有客人來拜謁,曾文正公立即接見他,那個人衣冠古樸,談論的言辭精警。曾文正公很是傾心,跟這個客人談論當代人物。
客人說:“胡潤之辦事精明,別人不能欺騙他;左季高執法如山,別人不敢欺騙他;您虛懷若谷,愛才如命,而又以誠待人,以德感人,不是胡左兩位可以同日而語的,令人不忍心欺騙。”曾文正公非常高興,挽留客人在軍營中,款待為上賓。
不久把巨額資金交給他,托他代為購買軍火。那個客人拿到資金,離開之後,無影無蹤。
曾文正公頓足嘆息說:“令人不忍心欺騙,令人不忍心欺騙!”。
4. 謀 舉在文言文中的含義1. (形聲。
從言,某聲。本義:考慮;謀劃)2. 同本義(側重於商議出辦法或盤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慮難曰謀。
——《說文》聰作謀。——《書·洪範》咨難為謀。
——《左傳·襄公四年》誰適與謀。——《詩·小雅·蒼伯》在事為詩,未發為謀。
——《春秋·說題辭》心思為謀。——《論衡·超奇》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
聚室而謀。——《列子·湯問》謀諸漆工。
——明· 劉基《郁離子·千裏馬篇》3. 又如:謀謨殫神(籌謀劃策,竭盡全力);不謀而合;合謀(***同策劃);謀及庶人(與百姓***商國事);思謀(方言。思索;考慮);謀始(於開始時慎重考慮);謀章(考慮文章的篇章結構)4. 計議;商議 [confer;discuss]謀,議也。
——《廣雅》聚室而謀。——《列子·湯問》5. 又如:謀跡(議其行事);謀闕(商議補救缺失);謀合(合夥同謀)6. 圖謀;營求 [plot;conspire;seek]君子謀道不謀食。
——《論語·衛靈公》亦宜自謀。——諸葛亮《出師表》謀襲蔡州。
——《資治通鑒·唐紀》7. 又如:謀論(謀劃揣摩);謀斷(謀劃決斷);謀為不軌(圖謀不軌);謀首(主謀者);謀猶(計謀。也作謀猷);謀幹(謀求;鉆營);謀虛逐妄(謀求追逐虛幻不實的東西);謀道(探求事理和道義等)8. 咨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詩·小雅》咨事為謀。——《國語·魯語》9. 又如:謀筮(問蔔);謀詢(咨詢);謀龜(問蔔)〈名〉1. 策略,計謀 [tactics;plan]辯說屬辭,飾非詐謀。
——《韓非子·存韓》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無以小謀敗大作。
——《禮記·緇衣》。註:“小臣之謀也。”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2. 又如:謀不逮下(謀略不及下等水平);謀定後動(計劃穩妥之後再采取行動);計謀(戰爭中欺蒙並智勝敵人的策略);足智多謀;有勇無謀3. 通“媒”。
媒介 [media]君臣之會,六者謂之謀。——《管子》。
5. 初壹初二文言文虛詞、壹詞多義1、實詞虛詞 請上: 2、壹詞多義 1勸 1壹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勉勵,獎勵) 2時周瑜受使至番陽,肅勸權召瑜還(勸說) 63-卻 1相如因持壁卻立(退,退回) 2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使---退,擊退) 3卻之為不恭(拒絕,推卻) 4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還,再) 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回頭) 6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對---怎麽辦) 65-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如,似,像) 2若入前為壽(妳,妳的,妳們) 3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若夫:用在壹段話開頭,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為) 2素善留侯張良(友好,親善)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擅長,善於) 5先主曰"善" (好,對)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優點、長處)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處理好) 9善乃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喜歡、羨慕) 66-少 1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數量小,不多。
這裏為少數人。) 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不足,缺少) 3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少年,青年;年輕)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減、減少) 6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瞧不起、輕視)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過) 2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進入,到) 4涉獵:泛覽群書而不壹定求其精 68-勝 1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勝(盡) 3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勝利,戰勝,取勝) 4壹人之智力,不能勝天下欲得之者之眾(勝過,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優美的,好的) 69-識 1相逢何必曾相識(懂得,認識) 2鄙夫寡識(知識,見識) 3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記住) 70-使 1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使,讓) 3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出使) 4人皆得以隸使之(使喚) 5大王派壹介之使至趙(使者) 6時周瑜受使至番陽(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假使) 71-是 1覺今是而昨非(正確,認為正確) 2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個,這樣,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斷) 4是故聖益聖,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是以:因此) 72-適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到……去) 2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女子出嫁) 3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順從,適合) 4從上觀之適與地平(恰好) 5適為虞人逐(剛才) 6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同“謫”,被流放) 73-書 1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寫,記下)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 4家貧,無以致書以觀(書籍,書) 5拜送書於庭(國書) 74-孰 1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通"熟",仔細)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誰,哪個)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與……比,哪壹個更……) 75-屬 1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連接,連綴) 2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 6若屬皆且為所虜(等、輩) 7查明屬實,事屬可行(系、是) 76-數 1眾數雖多,甚未足畏(數目,數量) 2每責壹頭,輒傾數家之產(幾,幾個) 3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命運) 4數呂師孟叔侄為逆(列舉) 5範增數目項王(屢次) 6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計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帶領,率領)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全都,壹概) 78-說 1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講) 2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言論,說法,主張) 3《師說》《捕蛇者說》(文體的壹種) 4範增說項羽曰(勸說,說服) 5秦王不說(通"悅",高興) 79-私 1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與"公"相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愛) 3私見張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私利、私事) 5項王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私交、秘密的活動) 80-素 1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白色的生絹) 4素善留侯張良(向來,壹向) 6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白色的,沒有文采的) 81-湯 1臣請就湯鑊(熱水,開水) 2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湯藥) 3疾在腠裏,湯熨之所及也(同"燙",用熱水焐) 5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湯湯:大水急流的樣子) 82-涕 1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淚) 2士皆垂淚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同夥,壹類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徒然,白白地) 3徒。
6. 誰有文言文的成語故事,要短壹點的找到好多,妳看看……差不多夠了吧? 精衛填海《山海經》 原文: 北二百裏,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漳水出焉,東流註於河。 譯文:再向北走二百裏,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
有壹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壹次,女娃去東海遊泳,被溺死了,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
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去,註入黃河。 涸轍之鮒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
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譯文: 莊周家貧,所以到監河侯那裏借糧米。
監河候說:“可以,我將要收到封地的稅金,借給妳三百金可以嗎?”莊周忿然作色說:“我昨天來,路上聽到呼喊的聲音,四面張望見幹涸的車轍中有壹條鯽魚。我問它說:‘鯽魚,來,妳是做什麽的呢?回答說:‘我,東海的波臣。
妳能給壹升半鬥的水救我的命嗎?’我說:‘可以,我要去南方勸說吳、越的國王,引西江的水來迎接妳,可以嗎?’鯽魚忿然作色說:‘我失去了我不能離開的水,困在這裏,我得壹升半鬥的水就可以活,妳卻要我等西江的水,還不如趁早到賣幹魚的店鋪去找我呢!”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 《韓非子?五蠹(d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棵樹樁。壹天,壹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
從此,那個農民舍棄了他的農具,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壹只兔子。結果,兔子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現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案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壹樣的錯誤呀! 買 櫝 還 珠mǎi dú huán zhū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櫝:木匣;珠:珍珠。
為:做,制造 輯:連綴。綴:點綴;鬻:賣 註解: 鄭:鄭國。
木蘭:壹種木紋很細的香木。櫃:匣子。
桂椒:都是植物,可以用來配制香料。玫瑰:美玉 羽翠:翠鳥的羽毛。
譯文:楚國有壹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制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綴其上,用美玉點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
這可以說是善於賣盒子了,卻不能說善於賣珍珠。 寓意: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十分可笑。
畫蛇添足 huà shé tiān zú 《戰國策?齊二》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註解:①祠(cí)——祭祀。
周代貴族壹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個季度祭祀都有專門的稱呼,春天祭祀叫“祠”。 ②舍人——指待從賓客,左右親近的人。
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謂——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
且——將要。 ⑤固——本來。
⑥子——對人的尊稱,您。安——怎能,哪能。
⑦遂——於是。 ⑧亡——失去。
⑨為:畫。 譯文:古代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宗以後,把壹壺祭酒賞給前來幫忙的門客。
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夠,壹個人喝則有余。讓咱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有壹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他端起酒壺正要喝,卻得意洋洋地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再給它添上幾只腳呢!”可是沒等他把腳畫完,另壹個人已把蛇畫成了。
那人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妳怎麽能給它添腳呢!”說罷,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個給蛇添腳的人最終失去了到嘴的那壺酒。
寓意:寓意寓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不成為蛇。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節外生枝,多此壹舉,反而壞事。
刻舟求劍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
7. 《警世通言》中的詩文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幹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懸壹片心。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壹杯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妳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這些希望能幫妳!
8. 謀和舉在文言文裏什麽意思謀 consult;plan;plot;scheme;seek;stratagem;謀 (1) 謀 móu (2) (形聲。從言,某聲。本義:考慮;謀劃) (3) 同本義(側重於商議出辦法或盤算出主意) [consider;plan] 慮難曰謀。――《說文》聰作謀。――《書·洪範》咨難為謀。――《左傳·襄公四年》誰適與謀。――《詩·小雅·蒼伯》在事為詩,未發為謀。――《春秋·說題辭》心思為謀。――《論衡·超奇》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謀之。聚室而謀。――《列子·湯問》謀諸漆工。――明·劉基《郁離子·千裏馬篇》 (4) 又如:謀謨殫神(籌謀劃策,竭盡全力);不謀而合;合謀(***同策劃);謀及庶人(與百姓***商國事);思謀(方言。思索;考慮);謀始(於開始時慎重考慮);謀章(考慮文章的篇章結構) (5) 計議;商議 [confer;discuss] 謀,議也。――《廣雅》聚室而謀。――《列子·湯問》 (6) 又如:謀跡(議其行事);謀闕(商議補救缺失);謀合(合夥同謀) (7) 圖謀;營求 [plot;conspire;seek] 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亦宜自謀。――諸葛亮《出師表》謀襲蔡州。――《資治通鑒·唐紀》 (8) 又如:謀論(謀劃揣摩);謀斷(謀劃決斷);謀為不軌(圖謀不軌);謀首(主謀者);謀猶(計謀。也作謀猷);謀幹(謀求;鉆營);謀虛逐妄(謀求追逐虛幻不實的東西);謀道(探求事理和道義等) (9) 咨詢 [seek advice from;consult with] 載馳載驅,周爰咨謀。――《詩·小雅》咨事為謀。――《國語·魯語》 (10) 又如:謀筮(問蔔);謀詢(咨詢);謀龜(問蔔) 謀 (1) 謀 móu (2) 策略,計謀 [tactics;plan] 辯說屬辭,飾非詐謀。――《韓非子·存韓》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無以小謀敗大作。――《禮記·緇衣》。註:“小臣之謀也。”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3) 又如:謀不逮下(謀略不及下等水平);謀定後動(計劃穩妥之後再采取行動);計謀(戰爭中欺蒙並智勝敵人的策略);足智多謀;有勇無謀 (4) 通“媒”。媒介 [media] 君臣之會,六者謂之謀。――《管子》謀財害命
舉
舉 #jǔ
釋義 ①向上托;向上伸:舉重|舉手|舉頭望明月。②行動;動作:舉止|舉動|壯舉|壹舉兩得。③發起;興起:舉行|舉辦。④提出:列舉|舉例|舉壹反三|不勝枚舉。⑤推選;推薦:選舉|推舉|舉薦。⑥全:舉國上下|舉世聞名。
9. 問幾個古文鑒賞題長安東南三十裏處,原有壹條灞水,漢文帝葬於此,遂稱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常在這裏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詩裏經常是和離別聯系在壹起的。這些詞本身就帶有離別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疊出現,烘托出濃郁的離別氣氛。寫灞水水勢“流坪啤保倘皇鞘敵矗四侵窒П鸕母星椋灰踩綰坪頻膩彼穡空饈歉常致源刃恕?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兩句壹筆宕開,大大開拓了詩的意境,不僅展現了灞陵道邊的古樹春草,而且在寫景中透露了朋友臨別時不忍分手,上下顧盼、矚目四周的情態。春草萋萋,自不必說會增加離別的惆悵意緒,令人傷心不已;而古樹枯而無花,對於春天似無反映,那種歷經滄桑、歸於默然的樣子,不是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沈的人生感慨嗎?這樣,前面四句,由於點到灞陵、古樹,在傷離、送別的環境描寫中,已經潛伏著懷古的情緒了。於是五六句的出現就顯得自然。
“我向秦人問路岐,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時代著名詩人。漢獻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他避難荊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詩》,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的詩句。這裏說朋友南行之途,乃是當年王粲避亂時走過的古道,不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隱括了王粲《七哀詩》中“回首望長安”的詩意。不用說,友人在離開灞陵、長別帝都時,也會象王粲那樣,依依不舍地翹首回望。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這是回望所見。漫長的古道,世世代代負載過多少前往長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飛動著直奔西京。然而今日的西京,巍巍紫闕之上,日欲落而浮雲生,景象黯淡。這當然也帶有寫實的成份,灞上離長安三十裏,回望長安,暮靄籠罩著宮闕的景象是常見的。但在古詩中,落日和浮雲聯系在壹起時,往往有指喻“讒邪害公正”的寓意。這裏便是用落日浮雲來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讒毀忠良,透露朋友離京有著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由此看來,行者和送行者除了壹般的離情別緒之外,還有著對於政局的憂慮。理解了這種心情,對詩的結尾兩句的內涵,也就有了較深切的體會。“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驪歌,指逸詩《驪駒》,是壹首離別時唱的歌,因此驪歌也就泛指離歌。驪歌之所以愁絕,正因為今夕所感受的,並非單純的離別,而是由此觸發的更深廣的愁思。
詩是送別詩,真正明點離別的只收尾兩句,但讀起來卻覺得圍繞著送別,詩人抒發的感情綿長而深厚。從這首詩的語言節奏和音調,能感受出詩人欲別而不忍別的綿綿情思和內心深處相應的感情旋律。詩以兩個較短的五言句開頭,但“灞水流浩浩”的後面三字,卻把聲音拖長了,仿佛臨歧欲別時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隨著這種“流浩浩”的情感和語勢,以下都是七言長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個“之”字,壹方面造成語氣的貫註,壹方面又在句中把語勢稍稍煞住,不顯得過分流走,則又與詩人送之而又欲留之的那種感情相仿佛。詩的壹二句之間,有“灞陵”和“灞水”相遞連;三四句“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由於排比和用字的重疊,既相遞連,又顯得回蕩。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頂針直遞而下,這就造成斷而復續、回環往復的音情語氣,從而體現了別離時內心深處的感情波瀾。圍繞離別,詩人筆下還展開了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古老的西京,綿綿的古道,紫闕落日的浮雲,懷憂去國、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跡的前代詩人王粲……由於思緒綿綿,向著歷史和現實多方面擴展,因而給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這首詩的語言音韻,傳達出詩人欲別而不忍別的纏綿情思和內心深處回蕩不已的情感旋律。詩以五言開頭,看似短促,但“流浩浩”三字,音調深長,言歧路將別時感情就像那滾滾不息的灞水,不可控制。之後的句式,層層遞進,回蕩不已;“之”字句的運用,造成壹種回環之氣,充分體現了離別時,人物內心深處的感情波瀾,往復不止。 圍繞離別,詩人還為我們展開了廣闊的空間,延展了縱深的時間。歷史舊事與長安今日的浮雲遮蔽,綿連的古道與浩浩的灞水,無花的枯樹與傷心的碧草……增添了詩歌的歷史縱深感與表情寓意的厚重感,足見世事難料,人事浩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