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土地神。
土地神的由來: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 。《禮記》之《祭法》篇註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漢書》之 五行誌》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壹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後,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經《道要靈只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 京 師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陰 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 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 。 明 清以後 民間又多以名人作為各方土地 。
自東晉以後 ,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僚制度的逐漸完善 ,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 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後,蔣子文顯靈說道 : 我 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
二,補充土地爺
地神在後世民間被稱為土地,而祭土之神壇(社壇)則演變為土地廟。在中國民間駁雜浩繁的神聖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緣的尊神了。舊時中國農村的村落裏,可以沒有其他神廟,但不能沒有土地廟。土地廟裏住著土地老爺,如果廟堂寬敞,供養豐足,他也會把土地奶奶搬來同住。土地爺是壹方父母官,地頭上的事,無論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魎、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裏登記註冊上戶口,因此就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時候。孫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經,每到壹地,碰到妖魔作怪搗亂,總是先喚出當方土地問壹番究竟。起源與形成 在壹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很多,傳說之多不勝枚舉,此舉中之兩例。
壹說為:周朝壹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壹零二歲,有壹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鹹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另壹說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張明德(或張福德),主人赴遠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張明德帶女尋父,途遇風雪,脫衣護主,因而凍死途中。臨終時,空中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正神”九字,蓋為忠仆之封號,上大夫念其忠誠,建廟奉祀,周武王感動之余說:“似此之心可謂大夫也”,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
三、句芒
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後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後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 生長。
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後來竟壹點影響也沒了。不過我們可以在祭祀儀式和年畫中見到他:他變成了春天騎牛的牧童,頭有雙髻,手執柳鞭,亦稱芒童。
句芒的形象若何?據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鳥身人面。 《山海經·海外東經》 說: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句芒之鳥身人面,說明居住在東方的大白臯部族,原本是壹個以鳥為圖騰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許就是該部族的圖騰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沒有材料可以說明。但神話中的大白臯部族,已經是個男權部族社會了。還有材料說,句芒神的臉是四方形的。後世的句芒圖,因受神話歷史化和男權社會的影響,除了頭頂上還保留著壹些被稱為“芒”的毛發而外,幾乎完全變成了壹個古代朝臣的形象。
四、後土
早的土地神是後土,“後”的本義是君長的意思,所以後土意謂土地之長,土地之君,其實並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稱而已。據說最早擔任後土或土地神之職的是***工的兒子句龍,***工為人身龍身,這作為土地神的句龍自然也是龍身。禹也曾擔任後土壹職,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實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擔任後土之神自然是實至名歸。
後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稱,但用的多了,就逐漸演變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龍、禹等後土之神反倒被忘記了,後土於是演變為壹個具體的神。由於在古人的觀念中,天屬陽,地屬陰,而陽為男,陰為女,因此後來後土逐漸變成了女性,民間稱之為後土娘娘,後土廟中的神像也為女像。
由於人死後葬於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負責陰間的事情,因此,後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間的職責,後來各地的土地爺、土地公仍繼承了這個功能,所以人死後,都要首先到土地廟報廟,因為讓亡靈向土地爺、土地公報道。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禦”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臺,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五、城隍神(這應該歸類為相關)
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說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①《周易》亦有“城復於隍,勿用師”之語②“城隍”壹詞連用,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③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於堯,始於漢,始於三國諸說,然所據不足,無可憑信。有史可征者,約在南北朝《北齊書·慕容儼傳》載: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儼鎮守郢城,被南朝梁軍包圍,梁軍以荻洪截斷水路供應,形勢危急
“城中先有神祠壹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須臾,沖風歘起,驚濤湧激,漂斷荻洪”④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⑤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開元五年(717)張說首撰《祭城隍文》其後張九齡、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繼之。李陽冰、段全緯、呂述等撰有“城隍廟記”杜甫、羊士諤有“賽城隍詩”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習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禱焉”⑥五代十國時期,城隍神已有封號。據《冊府元龜》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詔杭州護國廟,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順義保寧王,湖州城隍神封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興德保闉王。漢隱帝乾佑三年(950)海賊攻蒙州,州人禱於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為靈感王
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據《宋史·禮誌八》載:自開寶、皇佑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⑦趙與時還就聞見所及,列舉有廟額封爵的城隍神達數十個之多 。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壹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壹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壹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壹年,壹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壹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裏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壹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壹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壹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妳要註意。中午是壹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壹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妳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爾德老漢驚醒壹看,不見了白胡子阿訇,卻見北面黃風彌天蓋地,霎時刮到牛首山來了。爾德老漢細細瞅著黃瓜,果然壹個個蔫了,他心裏非常難過,壹年的血汗白費了,可壹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話,就沒有動。
到了後晌,壹股黑風過,吹得山搖地動,樹葉落下壹層又壹層。爾德老漢壹看,黃瓜快要落地,他氣得摘掉了壹個又蔫又小的黃瓜使勁扔進了黃河。黃河馬上斷了壹條線。像神仙用刀切過壹樣,清清楚楚地看見了河底,爾德老漢往下猛撲時,河水“嘩”地壹下又並攏了。老漢又累又餓,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亂舞,暈暈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這時,爾德老漢又聽見那位白胡子阿訇說“這黃瓜就是征服黃河的鑰匙,它可以叫黃河斷流,也可叫黃河聽人的話。可現在黃河叫黃風和黑風這兩個伊比利斯折騰苦了。妳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妳再種壹園子黃瓜,黃瓜熟了的時候,妳揀最大的壹個扔進黃河裏。那時,妳走進河底洞裏,珠寶由妳挑,糧種由妳拿,還有壹把寶劍可以斬龍殺妖,馴服黃河,妳指哪裏,黃河水就流向哪裏。”
第二年,勤勞的爾德老漢又種了壹園子黃瓜,他不怕路遠,不惜流汗,從黃河裏挑水澆瓜。工夫不負苦心人,最後,園子裏結了壹個三尺長的黃瓜,長得像壹把鑰匙。老漢高興地日夜睡在瓜園裏,壹直等到瓜熟。
這壹天,天氣晴得沒壹點子雲彩。爾德老漢把那三尺長的黃瓜摘下來,念了個“太斯米”,扔進黃河裏。這時只聽黃河壹聲咆哮,裂開了壹條長縫河底的石頭都看得清清楚楚。爾德老漢下到河底,見靠著河岸有個洞,洞裏珍珠瑪瑙應有盡有。老漢拿了些,剛往出走時,聽得壹陣暴風狂吼,壹時河面上波濤滾滾,壹浪高過壹浪。爾德老漢拿起寶劍向那黑旋風和黃旋風左右猛劈幾十劍。壹會兒,黑風和黃風吹出天邊去了。
這時,黃河的斷縫漸漸地合嚴。爾德老漢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囑咐,這寶劍可以征服黃河,他心裏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黃河填滿溝壕,淤平山梁。老漢手持兩把寶劍,向黃河猛劈下去,黃河的水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壹道長城,只是節節升高,遠遠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後,南至六盤山,西至賀蘭山,到處都是水,只留下幾個山尖尖。爾德老漢這才抽出寶劍,叫黃河水向前流去。
從此以後,山大溝深的寧夏,變成了壹馬平川,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開渠造田,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話傳說: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壹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壹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壹棵水仙花,吮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壹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裏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壹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壹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裏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壹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壹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麽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壹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裏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誌。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壹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能斷水,哪裏可排洪,畫得壹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壹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壹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壹歇,看見河對岸走著壹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餵,妳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擡頭壹看,河對岸壹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妳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壹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壹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壹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壹看,對岸壹個頭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壹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妳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妳吧。”
大禹展圖壹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壹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壹擡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壹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壹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
那時候,寧夏不是壹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壹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壹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傳說,牛首山上住著幾戶回回和漢人,他們人老幾輩在山底挑水,在山頭上種地。老老小小忙個不停,卻吃不飽,穿不曖,天長日久,誰也 受不了這種折磨。
有壹年,壹個七十開外的老回回,名叫爾德,在山上開了壹個瓜果園,種了些黃瓜。他每天起早貪黑,到黃河裏去挑水澆黃瓜,肩膀壓腫了,腳底起皮了,精心地務育著黃瓜,黃長得又嫩又甜。
這壹天爾德老漢累了,躺在菜園門上睡著了。
他剛睡熟,就夢見天空飄來壹朵白雲,漸漸地,那白雲變成了壹個白胡子阿訇,抖動著銀色的胡須,對爾德老說:“今天有兩場大風,妳要註意。中午是壹場黃風,能把黃瓜吹蔫;後晌有壹場黑風,能使黃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風,妳都不要把黃瓜摘下來 。
懷土之情
懷:懷念;土:故土,家鄉。懷念故鄉的情感。
出處 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泰山不讓土壤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麽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出處 《史記·李斯無傳》:“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地下修文
據晉王隱《晉書》載,中牟令蘇韶死後現形,對其堂弟蘇節說,顏淵、蔔商現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聖者。韶今亦守其職。見《太平禦覽》卷八八三引。後因以“地下修文”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主之儀
見“地主之誼”
地主之誼
《左傳·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財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杜預註:“侯伯致禮以禮賓也。地主,所會主人也。餼,生物。”孔穎達疏:“致禮禮賓,當謂有以禮之,或設飲食與之宴也。”後因以“地主之誼”謂當地的主人對來客接待的禮節和飲食饋贈等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