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故事原文加翻譯是什麽?

《呂氏春秋中》的成語故事原文加翻譯是什麽?

引嬰投江: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壹個人正在拉著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裏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麽這麽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遊泳.”孩子的父親盡管很會遊泳,那孩子難道就壹定也很會遊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楚國人治理國家,就有點象這種情況.

哲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壹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壹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哲理:情況發生了變化,解決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

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呂氏春秋·審為》:“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

譯文:“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雖不居官,仍關懷朝政.

連枝同氣《呂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壹 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舊題漢蘇武《詩》之壹:“況我連枝樹,與子同壹身.”

譯文:“連枝同氣”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親密關系.?

箕山之節《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 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為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為與?啁噍巢於林,不過壹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

譯文: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後因“箕山之節”謂隱居不仕的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