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區分成語的顏色
1,感情色彩
成語在色彩上可分為情感色彩和文體色彩,在情感色彩上可分為褒義、中性和貶義,在文體色彩上可分為書面語和口語。
在使用過程中,壹定要區分顏色,否則會被誤用。幾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這樣。隨便找幾個房子,拉幾個人進去,開始生產,於是壹大批垃圾食品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雨後春筍”比喻大量新事物的出現,贊不絕口。用在假的垃圾食品廠,就犯了褒貶用的錯誤。
2.淺色和深色
成語有的意義重,有的意義輕,這就要求根據具體語境選擇意義適中的成語,避免用大詞少詞。當談到電腦和互聯網時,這個孩子口才如此之好,以至於在場的專家都很驚訝。“能兼得”主要是指人因為造詣很深而積累了很多,取之有道,用之不竭。還是做事情的時候得心應手,非常順利。應用到孩子身上,也是常識性問題,壹發不可收拾。
3.適中的顏色
有些成語是謙詞,只能寫給自己;有些成語是表示尊敬的詞語,只對人。如果辨別不準,就會導致謙虛和尊重的錯位。妳剛搬了新家,房間寬敞明亮,但裝修有點單調。建議妳掛壹幅油畫,壹定會讓房間明亮起來。“錦繡”是指妳因為別人來妳家或者別人的字畫掛在妳房間裏而感到非常榮幸。用作謙詞,只對自己。這裏有壹個謙虛恭敬的錯誤。
4.數量和顏色
壹些表示數量的習慣用法只能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當用在。形式數的句子。那是兩個人的照片,左邊是壹個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壹個文弱的學生。“眾多學生”指學生多,表示多數,不能與形數量詞連用。
二、分析語法的功能
1,詞性每個成語在壹個句子中的語法功能都不壹樣,因為它的意義和詞性不同。如果不確定,很容易導致功能混亂。比如:
每天早上,他壹個人跑到花園裏,打著手勢,抑揚頓挫地背誦臺詞。“指指點點”是動詞性成語,在句子中應該充當謂語。但這句話因為不確定它的語法功能,誤把它當成了形容詞性成語,充當了狀語。
2.字形有些成語因為發音相近或者有壹些語素同* * *,很容易和其他成語混淆。
他是這次選舉中最有希望的候選人,但由於他最近的行為,他失敗了。“不負眾望”的意思是不辜負大家的期望,但與“不負眾望”這個讀音相近、僅壹字之差的成語混淆了。
3、本義有些成語隨著語言的演變形成了固定的常用義,但本義並沒有完全被廢除,只是用得少了。使用時,不能只從常用的意思入手,以免誤用。
比如壹篇本來還不錯的文章,讓妳這樣改,卻改得不三不四。“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的原意不像外表,後來更像是不正當的行為。這句話用的是本義,沒錯。
4、句型有些成語沒有具體的句型就不能用。如果妳不理解他們,妳就會犯錯誤。
老王家的櫃子裏放滿了他收藏多年的各種舊鐘表。每當他向仰慕他的遊客介紹這些寶貝時,他總是把它們當作寶貝。“如數家珍”的意思是,就像家裏數寶壹樣,用的時候只能描述“寶”以外的東西。“舊鐘表”本身就是寶貝,“如數家珍”在句子中用錯了。
第三,確定邏輯關系
1,用戶有些成語有特定的用戶。如果不確定,很容易擴大使用範圍或者誤用作他用。
比如:1,古人中有很多艱苦奮鬥的典範,比如懸梁到骨的,執燭到骨的,聞雞起舞的,這些都是歷史上飽含汗水的。“汗流浹背”是指馱書時,牛累得大汗淋漓(因為書多);放書的時候,屋子是滿的(因為書多)。很明顯,書上用的成語引申到人身上,是因為不知道用誰。
2.語言環境有些成語在使用時有特定的語言環境。如果使用不當,就會與語境不協調。
例2:當時下著大雨,道路泥濘,汽車已經走不動了,救援隊只能慢慢走,跋涉壹個多小時到大壩。“坐車時慢慢走”就是慢慢走,就像坐車壹樣。使用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壹是行走速度慢,二是行走者行走從容,表現出悠閑平和的心情。但句子描寫的是抗洪搶險的場景,情況緊急,暴雨如註。這個成語與其上下文不協調,不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