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戰國策》中有哪些寓言?

《戰國策》中有哪些寓言?

多。。。

戰國策》的寓言故事豐富多彩,大致可以分為動物寓言、社會寓言和歷史寓言三大類。

《戰國策》的動物寓言,主要通過擬人化的方法,把動物的獸性特征和某些人的社會意識有機結合起來,含蓄地體現某種政見和哲理,自然貼切而又意味深長。例如“鷸蚌相爭”(《燕策二》):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鷸好和互相抓住對方的弱點,死死咬住不放,都只看到自己有利壹面,而不顧後果。通過這樣的想象,人們可以從壹般動物爭鬥中得到可供人類社會借鑒的經驗教訓。再如“狐假虎威”(《楚策壹》),狡猾的狐貍借助老虎的淫威,嚇得山中百獸望風而逃,竟使得老虎誤以為狐貍真是天帝“使其掌百獸”而不敢去吃它。《戰國策》用來說明諸侯之所以害怕楚將昭奚恤,是因為他背後有楚王的強大力量。到了後世引申為成語,諷刺豪奴悍將依仗主子勢力欺淩百姓的惡霸行為。

還有些寓言,雖然不是動物,但也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如“土偶與陶偶”(《齊策四》),作者抓住土偶遇水雖然分解終究復歸本土,陶偶遇水則漂浮四方不知所歸的特點,說明壹個人(尤其是統治者)在政治上不能離開根本之地,否則流浪異國無所依托,意味深長,可能是當時的民間傳說。

社會寓言是把社會上某壹些類型人物的愚蠢可笑或異乎尋常的行為用漫畫化手法加以誇張,異常荒謬,使之更集中突出更具有典型性,從而寄寓深刻的教育意義。故事主角悟姓名,只是“某人”、“有人”或“宋人”、“楚人”;也未必實有其事,但生活中的確存在類似現象。它包含的譏諷作用與笑話同,但它影射比喻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故又別於壹般生活趣談和淺薄笑料。更高級的社會寓言,除體現作者當時所要說明的事理外,往往還具備壹定的哲學意味。

如《齊策二》“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寓言的本旨是陳軫勸說楚將昭陽,位高爵重無以復加,必須知足,不然會有爵奪身亡的危險。然而其客觀意義更為普遍。它諷刺了那種不顧客觀實際而做出多余舉動的蠢人,提示人們,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有具體的規律性,不能隨意超越,不然就可能弄巧成拙。

又如“南轅北轍”(《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本意是反對魏王以武力征服天下,讀者卻可以從中體會到,做任何事情必須有正確的方向,否則主觀努力愈大,距離所要達到的目的愈遠。

再如《宋衛策》所記新婦進門出醜的故事:

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禦者曰:“借之。”新婦謂仆曰:“拊驂,無笞服。”車至門,扶,教送母曰:“滅竈,將失火。”入室見臼,曰:“徙之牖下,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之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早晚之時失也。

嘲笑的對象是個快嘴新媳婦,但人們卻可以從中得到說話做事必須選擇適當時機的啟示,哲理意味同樣是濃郁的。

我們把利用某些真實歷史人物的言行,附會以虛構的情節,從而寄寓更深刻的道理的故事叫做歷史寓言。它不同於確鑿可靠的信史,因為某些情節可能是後人捏合改造的,顯然靠不住。但又不同於壹般民間傳說,其重點不在故事本身,而是作者所要進壹步闡明的某種見解,言在此而意在彼。其作用不在於尋找論爭的歷史根據,而是充當說理的形象比喻。例如《秦策二》的“曾參殺人”,作者編造這個故事,目的並非替曾參辯誣,而是要說明,流言可畏,眾口鑠金,提醒人們特別是統治者對輿論不可輕信。再如《燕策二》的“伯樂壹顧而馬價十倍”,伯樂是出名的相馬專家,引起他註意的馬壹定是好馬。故事說伯樂接受賣馬者的賄賂而故意回顧以提高馬價,很可能並不符合伯樂的真實個性。但作者的用意並非批評伯樂或揭露賣馬者,而在於說明有了名人的推薦,庸才也會身價倍增。當然也可以從中吸取不要崇拜虛名,不能認人不認貨的教訓。《楚策四》的“驚弓之鳥”,目的不是贊頌神箭手更嬴的絕技而是以負了重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比喻心有余悸的失敗者不看委以重任。《西周策》記名將養由基百發百中,人皆稱善,壹過路人只說“可教射”。養由基不高興,求他教射。那人說,我不能教妳如何射箭,但是知道如果不停地射,不知休息,壹會兒精疲力竭,壹發不中,就前功盡棄了。主旨是告訴人們做事要留有余地。

《戰國策》的寓言,大部分情節完整,首尾清楚,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而不僅是作為比擬的修辭手段。其所反映的思想皆能切情入理,貼近社會生活,具有較強的現實性,主題鮮明,使人壹看就明白,不像《莊子》寓言那樣汪洋恣肆,不易捉摸。《戰國策》寓言多采用口頭陳說,所以保留著某些口語的痕跡,淺近樸素,不加修飾,明白曉暢。許多寓言咋後世演變為成語,至今仍在使用。

《戰國策》較早的註本有漢代高誘註、南宋鮑彪諸,其後有元吳師道的《戰國策角柱補正》、金正煒《戰國策補釋》等。近年新註有諸祖耿《戰國策集註匯考》、繆文遠《戰國策新校註》和《戰國策考辨》、郭人民《戰國策校註系年》等。近年新版研究著作以鄭傑文《古代縱橫家論》為較系統全面。歷代文人評點本有明焦竑等輯《戰國策玉壺冰》、阮宗禮《戰國策鈔》、張文爟《戰國策談棷》、穆文熙《戰國策評苑》、陳繼儒《戰國策龍驤》、清張星徽《國策評林》、儲欣《戰國策選評》、高嵣《戰國策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