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不分、良莠不分、涇渭不分、軒輊不分、皂白不分、用誌不分、水乳不分、好歹不分、混沌不分、玉石不分、白黑不分、黑白不分、是非不分、麻糜不分、主次不分
詞語釋義舉例:
良莠不分 [liáng yǒu bù fēn] 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壞人都有,混雜在壹起,難以分辨。出處:《清史稿·吳傑傳》:“未剿遽撫,良莠不分。兵至,相率歸誠;兵退,復出焚掠。”
軒輊不分 [xuān zhì bù fēn] 軒輊:古代車子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出處:《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用誌不分 [yòng zhì bù fēn] 漢語成語。指用心誌壹,壹心不二用,不分散註意力。誌:心思;分:分散。成語出處:先秦·莊周《莊子·達生》:“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混沌不分 [hùn dùn bù fēn] 混沌:亦作“渾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壹切事物都應順其自然。後常用以表示愚昧無知。出處:《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竊,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壹竊,七日而渾沌死。”
麻糜不分 [má mí bù fēn] 陜北方言。麻糜不分,本意為:麻子和糜子都分不清。後多用來形容人比較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