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表達憤怒和無助的習語

表達憤怒和無助的習語

憤怒又無奈的成語是“咬牙切齒”。

1.成語解釋

咬牙切齒,中國成語,拼音為yǐ o yá qiè ch ǐ,意為形容極度的仇恨或憎恨,也形容試圖壓抑某種情緒或感覺。來自孫園·張中的《尋找頭巾》。

咬牙切齒是壹個形容詞成語,用來形容極其憤怒又無法發泄的感覺。指因憤怒、委屈或無奈而咬牙切齒、破口大罵。

2.成語來源

咬牙切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發生在秦末,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役中失利,最後被迫自殺。項羽臨死前咬緊牙關,發誓要報仇,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和無奈。

3.成語用法

咬牙切齒通常用來形容個人或群體對壹些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或行為感到憤怒和無奈。它強調內心的壓抑和憤怒,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因為無法改變現狀而痛苦和憤怒的心情。

4.其他類似的習語

除了“咬牙切齒”之外,還有壹些類似的成語可以用來形容憤怒和無奈的心情,比如“怒不可遏”、“怒不可遏”、“怒火中燒”。這些成語都強調憤怒的程度和無法發泄的感情,用來形容人在面對不公正或不公平時內心的痛苦和憤怒。

5.成語用法

組合型;作謂語、定語和狀語;是貶義的。

例:史明奈安《水滸傳》第七十回:“我看水軍頭領已經放了張青。”許多兄弟被他打傷,咬牙切齒地想要殺死張青。”孟隆《東周史》第五十二回:“此言壹出,朝廷上,惹惱了壹個正直的大臣,咬牙切齒地大叫:‘朝廷法紀之地如此混亂,陳果之死,令人不知所措!"

管仲《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柴桑口臥龍喪,耒陽縣導演:余大怒,咬牙切齒地說:“妳說我不能取淅川,我誓取!

咬牙切齒是形容憤怒和無助的成語。用來形容個人或集體對壹些不公平或不公正的待遇或行為感到憤怒和無奈。它源於項羽的故事,強調內心的不平和憤怒。除了咬牙切齒,還有其他類似的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類似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