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在壹起仿佛要畫畫,卻又冷酷無情;只覺得酒不得不微笑不出聲。
桌上的蠟燭點燃了心,它也看見了離別;妳看,它為我們流下眼淚,流向清晨。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年輕歌手的懷念。
齊梁之間的江淹曾把離別的感情總結為“忘我”。但這種情緒的表達因事而異,因人而異,這種情緒本身就不是“悲傷”“憂愁”這兩個字能得到的。杜牧的詩沒有用“悲”“愁”這樣的字眼,而是寫得坦白而真誠,訴說著離別時的真情。
詩人舍不得所愛,又不得不舍,感情復雜。“多情卻總無情”,明明多情,偏要“無情”寫,寫了壹個“總”字,還加強了語氣,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太愛他了,覺得無論怎麽用,都不足以表現內心的喜愛。不要盛宴,傷心的親人,好像彼此都沒心沒肺。越深情,越無情,這種戀人離別時最真摯的感情,詩人寫了出來。“死之前不能笑。”要寫離別的傷感,他從“笑”字入手。“微”字說明詩人是多麽想面對愛人,捧壹瓶離別,強顏歡笑,讓愛人幸福!但因為感傷的離別,我沒能擠出壹絲笑容。我想笑是因為我“深情”,而“我笑不出來”是因為我太深情,舍不得離開。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委婉而動情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
取名《再會》,當然是為了表現人們的告別之情。而詩人卻把自己放在壹邊,寫《送別宴上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以極度的悲傷看待周圍的世界,所以他眼中的壹切都是感傷的。這就是劉勰所說的:“雖附於聲,亦隨心纏綿”(《文心雕龍·尋訪》)。“蠟燭”本來就有燈芯,所以說“蠟燭有心”;然而,在詩人的眼中,燈芯成了壹顆“送別”的心,象征著蠟燭。在詩人眼裏,他整夜溢出的燭淚是為男女主人的離去而悲傷。“為別人流淚到天亮”“幫助別人”這幾個字,讓意思更深刻了。《直到天明》指出了送別宴的長短,這也是詩人戀戀不舍的壹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新淡雅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纏綿悱惻之情,充滿了神韻,意境深遠,回味無窮。就詩歌而言,表達的感情還是深沈真摯的。杜牧剛正不阿,敢談大事,但也不拘小節,能歌善舞,頗有風格,這壹點在這首詩中也能看出來。
兩首告別歌(1)
十三歲多,1,豆蔻二月初壹。
春風沿揚州路十裏,不如卷珠簾3。
聚在壹起仿佛要畫畫,卻又冷酷無情;只覺得酒不得不微笑不出聲。
桌上的蠟燭點燃了心,它也看見了離別;妳看,它為我們流下眼淚,流向清晨。
所有評論
1.橫橫:形容女人輕盈美麗的身材。十三歲以上:說它的年齡。
2.豆蔻:據《本草》記載,豆蔻花生在葉間,南方人取其未開者,謂之胎花,常比喻處女。
三四句話說,在揚州這座繁華的城市裏,十裏長街上有許多歌廳、舞亭,珠簾裏也有許多美女,但都沒有這個姑娘漂亮。
這兩首詩是詩人在離開揚州向他心愛的年輕歌手告別時寫的。第壹首歌贊美對方的美麗,把豆蔻年華比作花季少女,別具壹格。後世有豆蔻年華的說法。最後兩句比較,說城裏的美女都不如這個人。這首詩空靈優美。第二句是告別的意思。前兩句寫的是很多戀人因為離別而悲傷,默默相對,無語而不笑,卻像是沒心沒肺的人。這是壹種無情又深情的寫法。後兩句既是擬人,又是象征。蠟燭意在做人,說是為離開人而哭。蠟燭淚也可以象征離別。而“哭到天亮”暗示著人們徹夜不眠。兩首詩語言清爽飄逸,感情纏綿深刻,別有壹番韻味。
《唐絕句精華》說:“這兩首詩寫得好,送給張。杜別並沒有給壹首好的五言詩,詩前有壹個小序:‘大木與三年扶官署沈工江西幕。十三年那壹年,我開始用好聽的歌享受我的書。壹年後,他遷到宣城壹個鎮,被安置在宣城。兩歲時,師從沈著作。兩歲的時候,在洛陽東城又看了壹次。我對過去的日子感到悲傷,所以我給了它壹首詩。“根據這首詩,有壹句‘十三多’,是我們第壹次分別時寫的。先說它的美,再先說再見。‘貌似沒心沒肺’和‘笑不出來’是十三女兒的情態。“這個可以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