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人身子雖然在對立的壹方,但心裏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壹方,不在自己的誌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說的是關羽。
身在曹營心在漢,成語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壹《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是中國第壹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誌通俗演義》(又稱《三國誌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典故中曹營指三國時期的曹操陣營,曹氏政權;漢指劉備政權或者歷史當時沒落的東漢王朝(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有多人,因人與事件的差異,所以漢的指代有所差別)。身在曹營心在漢意為棲身在曹操陣營中的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心裏卻是依然思念忠於劉備(或是漢朝)。
此處為了凸顯關羽的忠義,而現代卻多用於貶義。
擴展資料:
公元200年,曹操打敗劉備,關羽也兵敗下邳與劉備失散。關羽因立誓保護哥嫂,在與曹操約法三章後不得已降曹。曹操十分敬重關羽,此後對關羽禮遇有加,但始終無法改變關羽的擇主之心。
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在後來演化為為臣忠義的代表。其忠義形象在之後歷朝歷代倍受追捧,在清朝時期更被稱頌至極致,被清朝皇帝累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宜德關聖大帝”。
另有“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後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後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
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並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誓不為曹操獻壹謀。因此,亦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之故事。
百度百科——身在曹營心在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