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摧玉折,漢語成語,拼音是lán cuī yù zhé,意思是原指守身貞潔而死。後多作哀悼人不幸夭折之辭。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毛伯成既負其才氣,常稱:‘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成語用法
作賓語;多用於哀悼人不幸早死。?
示例
余雖昆季,義猶友朋,~,實難為情。 ——明·張岱《祭伯凝八弟文》
唐劉知幾 《史通·直書》:“寧為蘭摧玉折,不作瓦礫長存。”
清王韜 《淞隱漫錄·華璘姑》:“嗚呼!始則蘭摧玉折,終則璧合珠圓,壹死壹生,其情愈深。”
程善之《和孟碩<獄中詩>》之三:“蘭摧玉折話伊誰,躑躅迷陽吾道非。”
“蘭”本義指壹種香草,有人認為這是指澤蘭,又名蘭草、佩蘭,是壹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也有人認為是指蘭花,蘭花是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細長,花清香,屬觀賞植物。有時也用“蘭”來指壹種樹,就是木蘭。
不論是澤蘭還是蘭花,都是有清香之氣的植物,歷來被高潔雅正之士所青睞。他們借“蘭”來表明自己特立獨行,不與黑喑社會同流合汙的崇高品質。屈原在《離騷》中就反復強調“蘭”清新超群的氣質,借以表明自己的美好追求。
中國人喜愛蘭花,因為蘭花資質優美,因此“蘭”字又常常被引申為人的品質高潔、優雅。人們常用“蘭”來形容壹些美好的事物,如“蘭心蕙性”比喻婦女優雅、高潔的品格,“金蘭之交”指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