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解釋和用法
它是壹個成語,來源於《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之,不善而改之。”擇善而從,就是擇善而學,善而行。常用作稱贊語;壹般在句子中用作謂語和賓語。
二、意義
世界上沒有兩片壹模壹樣的樹葉,所以世界上也不會有兩個壹模壹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所以,想要更完美的發展自己,就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發現別人的優點,向別人學習,把他們變成有自己特色的東西,成為壹個積極努力的人。
第三,故事
據《左公二十八年》記載,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之間矛盾尖銳,愈演愈烈。執政大臣魏獻子消滅舊貴族齊國和楊奢氏,把齊國的領土分成七郡,把楊奢氏的土地分成三郡。然後,選拔任用壹些對王室有貢獻的人才,如賈信、司馬武等人做郡縣屠夫,也給衛娥等人壹個郡縣作為食邑。他和魏獻子同姓同宗。
後來魏顯子擔心會被別人認為是宗派主義。所以我問醫生成驀:“我給了吳偉壹塊郡土地來管理。別人會說我偏心嗎?”成驀說:“這怎麽能說是壹個黨,壹個教派呢?吳偉是眾所周知的。他忠於國王,謙遜。他可以‘擇善而從之’,給他壹個郡作為食邑是完全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