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個枕頭。
相傳古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魯,家境貧寒,窮困潦倒,卻貪圖享樂,迷戀當官。有壹次,在壹家旅館裏,道士盧翁給了盧生壹個枕頭,對他說:‘只要妳抱著它睡覺,壹切就都圓滿了。“當時酒店裏的人都在出醜(即小米粥),盧生就睡在盧翁給的枕頭上。在沈睡中,他夢見自己做官受崇拜,娶了壹個聰明漂亮的妻子。從此他的兒孫繞膝,人丁興旺,享盡榮華富貴。盧生高興得跳起來,看到盧翁還在旁邊,鍋還沒煮好。剛才只是壹個短暫的夢。
這個故事說明,不是基於現實的想法和欲望,最終都會消失。它告訴我們,思考問題、做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2、杯弓蛇影
西晉時,河南有個地方官,名叫樂光。有壹次他的壹個朋友生病了,他親自去看望他。看到他的朋友病得很重,樂光問他怎麽了,但朋友猶豫著說。嶽光再三詢問後才說出真相。原來,有壹天他在樂光家裏喝酒,正要舉杯時,突然看到酒杯裏有壹條蛇,模模糊糊地蠕動著。突然感到害怕,壹股厭惡湧上了喉嚨。但因為有幾個朋友和他坐在壹起,他不方便說,更不方便離開。喝了之後覺得很難受,回到家就病倒了。
嶽光聽後非常驚訝。“玻璃杯裏怎麽會有蛇?”他反復思考這件事。回到家走到大廳,終於找到了原因。他派人去請老朋友,他還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命令服務員倒滿壹杯酒,並對他的朋友說:“仔細看,杯子裏有什麽怪物嗎?”朋友壹看,和上次壹樣。壹條蛇在杯子裏擺動。樂光笑著指著墻上壹把硬弓說:“那條蛇就是弓的影子!”“原來如此。這位朋友豁然開朗,舒眉笑了,她多日的病痛突然痊愈了。
嶽光的朋友把弓的影子當成了蛇,結果生病了,這說明意識對客觀事物有負面作用,對客觀現實的扭曲反映會給客觀事物帶來負面作用。它啟示我們必須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克服錯誤的意識形態。
3.跟著地圖走
據說伯樂老的時候,用自己多年積累的香馬知識和經驗,寫過壹本叫《香馬經》的書。他還在書中畫了插圖,配合文字勾勒出小馬的形狀。伯樂的兒子非常想繼承他父親的技術,所以他很好地閱讀了《項馬靜》壹書,認為他已經學會了項馬的技術,他按照書中所說的去尋找壹匹好馬。由於缺乏實踐知識和經驗,他機械地跟風,不從實際出發。他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壹匹好馬,開了個玩笑。《香》中說:“千裏馬是個酒餅,額頭凸出,眼睛突出,蹄子突出。”有壹天,他按照這個要求去找馬。當他在路邊看到壹只癩蛤蟆時,他用紙把它包起來,趕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了壹匹好馬。額頭和眼睛跟妳書裏的差不多,除了蹄子不是酒餅。”伯樂壹開始很生氣,但他知道兒子很傻,就笑了。
說:“這馬容易跳,難耐。”說明妳找的馬好不好,但是它愛跳,妳管不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從主觀出發。伯樂的兒子不從實際出發,抄襲書本,結果鬧出笑話。
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壹。
4.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有個池塘,裏面自由自在地生活著壹群魚。壹天,大門上發生了火災。壹條魚看見了,喊道:“不好了,大門著火了。我們逃跑吧!”“不過,別的魚可不這麽想,以為城門失火,離它們生活的池塘很遠,沒必要大驚小怪。結果,除了那條魚,其他的魚都沒有逃脫。
這時,人們趕來滅火。他們從池塘裏舀水,倒在大門上。很快,火被撲滅了。隨著池塘裏的水被抽幹,所有沒有逃脫的魚都受到了傷害。
因為城門失火,沒逃出來的魚受損,說明事情是有關聯的,切斷了就會受到懲罰。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從聯系的角度看問題。
5上下顛倒
顏(音冉),字文熙,東漢末陳(今河南祁縣)人。他的父親左忠良雍,是漢末著名的學者,以文章著稱。文熙從小聰慧,學識淵博,精通音律。後來董卓叛亂時匈奴入侵,公元196年被匈奴俘虜,成為左皇後,在匈奴待了十二年,生了兩個兒子。直到公元208年曹操統壹中原,才派人把她接回來。蔡琰在匈奴十二年,歷盡艱辛。她想念她的祖國和親人。她曾寫過《胡笳十八拍》,抒發思鄉、鄉愁之情。後來,尚流的《胡笳十八拍》也描寫了蔡文姬嫁入匈奴後的經歷和心情。有兩句詩是這樣的:
天翻地覆,現在卻在南方看北鬥。
詩的意思是:蔡文姬到了匈奴之後,壹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仿佛天地顛倒,連北鬥七星都南移了。
這個故事表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它啟示我們,不能用同樣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正確認識事物、分析問題,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和處理問題。
6.拔苗助長
鄒,戰國時魯(今山東鄒縣)人,孟子,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這位曾在子思求學的大師被視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被譽為“亞洲聖人”,著有《孟子》七部。他的文章氣勢磅礴,語言流暢,辯論深入,令人信服。
有壹次,蒙克給他的學生公孫醜講了壹個故事:宋朝有壹個人缺苗的時候低頭,回來的時候說:“我今天生病了!給小苗幫幫忙!”他兒子趕緊去看,苗快不行了。
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說,宋國有壹個農夫,他認為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有壹天,他去田裏,壹棵壹棵地拔起秧苗。回到家,他疲倦地對家人說:“今天。
我累壞了。我讓何苗長高了幾英寸。聽到這裏,他的兒子急忙跑到田裏,看到所有的幼苗都枯萎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功能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如果輕視和違背客觀規律,不僅做不好事情,還會失敗。“鼓勵幼苗生長”的故事,是對違背客觀規律者的嚴重警告。我們應該從中得到啟示,記住在認識和改造世界中要按客觀規律辦事。
7.避免生病和就醫
扁鵲是戰國時期壹位著名的醫生。姓秦,名嶽。他是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他反對巫術治病,學醫。
裕昌桑君擅長各種醫術,周遊列國行醫,醫療實踐經驗豐富。正是因為秦越人高超的醫術和樂於助人的精神,人們把他比作傳說中的神醫扁鵲,稱他為扁鵲大夫。
有壹次,扁鵲去看蔡桓侯。他呆了壹會兒,然後對桓侯說:“陛下,妳生病了,現在妳還在妳的皮膚表層。如果不趕快治療,妳的病情會加重。”蔡桓侯笑著說:“我怎麽了?”扁鵲轉身出去了,桓侯諷刺地對身邊的人說:“我看能治個病就不錯了。”這些醫生總是給沒有生病的人治病,以顯示他們的醫術。
十天後,扁鵲又去見桓侯,驚恐地說:“妳的病已經入了筋骨。如果不治療,情況會變得更糟。”蔡桓侯不高。
邢育仍以為他沒有生病,並沒有理會。
10天後,扁鵲又見到了蔡桓侯,說他的病已經進了肚子,然後
不治療就太晚了。桓侯仍不理他。十天後,當扁鵲去見桓侯時,他看了看他,轉身往回走。蔡桓侯覺得很奇怪,於是他派人去問扁鵲是什麽原因。
扁鵲對來人說:“如果病在皮膚、肌肉和胃部,可以通過針灸或藥物治療。如今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無藥可治。”
果然,五天後,渾身酸痛,急忙派人去請,但已經逃到秦國去了。蔡桓侯幾天後去世了。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矛盾是任何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它不會因為人們的否定和回避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的隨意誇大或縮小而改變。所以,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要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而不是害怕矛盾,回避矛盾,掩蓋矛盾。蔡歡的怕病怕醫,形象地表現了掩蓋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在現實生活中,要認識到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正確對待,認真分析,妥善解決。
8.歡樂招致悲傷
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叫淳於髡的人,是齊國的外交人才。齊威王稱他為先生,並尊敬他。淳於髡是壹個關心國家大事,對君主有過錯或過失,敢於諫的忠臣。但淳於髡進諫。
的時候,很註重方法和效果,不要帶容量。
容易得罪君主的直接諫法,多以諷喻諫。因此,我向齊威王提出了三次抗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齊威王執政之初,他第壹次通宵飲酒,對國家大事的失敗視而不見。春雨坤用過。
隱語諫,把比作壹只三年不飛不唱的大鳥,逼著振作起來革新朝政,使齊國由弱變強;第二次是公元349年(魏王八年),楚軍被圍困,派淳於髡去趙國增援,送給他黃金100斤,汽車10輛。這樣的外交使節在當時非常寒酸,很難達到求援的目的。淳於髡怕得罪魏王,不便多問,就用寓言勸諫,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第三次,淳於髡到了趙國後,說服趙王邀請了數百名趙國士兵和戰車,把楚國士兵嚇跑後,高興地把淳於髡叫到後宮喝酒。淳於髡見齊威王通宵飲酒的舊習慣沒有完全改變,就邊喝酒邊提出了壹個諷刺的建議。
齊威王問淳於髡:“先生喝幾何能喝醉嗎?”
淳於髡回答說:“我喝壹桶就醉了,喝壹石就醉了(十桶作壹石)。”
齊威王不解,問:“喝了壹桶怎麽會醉呢?”
淳於髡解釋說:“給酒王之前,執法在旁,建議在後。我害怕地摔倒了,喝了酒,但我喝醉了?男女同桌,交錯而坐,杯盤淩亂,上課蠟燭熄滅,主人留守送客,羅羅心思解開,略有耳聞。這個時候他最開心,能喝壹石。所以說‘酒多則亂,樂則悲’,壹切都好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喝多少取決於場合和心情。如果國王給我酒,大臣們陪我,我會嚇得跪拜喝酒,在那場打鬥中我會醉。如果我無拘無束,男女混在壹起,行為很放蕩,最開心的時候可以喝壹塊石頭。因此,古語有雲:“酒喝多了,行為就會失控;太多的快樂會導致悲傷。“這是壹切的真相!
齊威王聽了淳於髡的話,說:“好!妳講得太好了。”從那以後,我整晚都不喝酒了。
悲喜交加的故事說明,矛盾雙方在壹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就是說,快樂和悲傷在壹定條件下轉化為它們的對立面。太多的快樂會導致悲傷。它啟示我們,要實現從劣勢到優勢、從失敗到勝利、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就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劣勢、錯誤和挫折的原因,並在實踐中吸取教訓、加以糾正。
9、因地制宜
楚國的兒子吳國,在楚平王的迫害下歷盡艱辛逃到了南方的吳國,受到了吳國國王河洛的器重。有壹次,吳王和他的官員們討論治理國家的最佳方法。他說,“我要讓國家強大。不知道大家有什麽好主意。吳回答說:“如果國家要富強,遠近各國都要服從國王的命令,首先,“我們必須修復城市防禦工事,使城墻堅固高大;其次,要制造更多更好的武器;再者,要發展農業生產,充實糧倉。”
想當霸王的吳王聽到吳的話,非常高興。他對吳說,妳的建議很好,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搞好城墻建設。
加強戰備,廣積糧草。否則,我們能說這是上帝征服鄰國的宿命嗎?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事物及其每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在思考問題、做事情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如果不分析具體矛盾的不同特點,不考慮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壹刀切,結果不但不能解決矛盾,反而會給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壹心稱王稱霸的吳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戰爭準備,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充分體現。在壹切實際工作中,我們必須嚴格遵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先抓賊。
安史之亂前的天寶時期,有壹年,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進入
入侵,唐朝著手打。戰爭雖然發生在邊境,卻影響了千裏之外。
在杜甫心中,他壹連寫了九首詩,稱為“出山”詩。其中,弓要作為勁,箭要作為長。
射手要射馬,首領要捉住他們的首領。
這首詩的大意是,那些去打仗的士兵!弓要結實有力,箭要鋒利長。要消滅敵人的騎兵,首先要消滅我們腳下的馬,要打敗敵人,首先要活捉敵人的首領。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復雜事物的發展中存在著許多矛盾,它們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他們之間肯定有矛盾。因為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是主要矛盾。我們看問題,做事情,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去解決。不註意輕重緩急,不抓住中心,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先抓賊抓王,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具體體現,是克敵制勝的關鍵。
11,不要壹筆帶過隱藏偉大。
公元前628年冬,晉國君主晉文公去世,晉襄公繼位。秦穆公想乘晉國損失慘重之機,出兵晉國的盟友鄭國。老臣蹇叔聽說後,對說:“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調動軍隊去偷襲壹個遙遠的國家。行軍太長了。這能騙得了誰!如果偷襲失敗,白白激勵妳,妳什麽也得不到。”秦穆公不聽堅叔的勸告,派、、和白為先鋒,率領大軍從京都東門悄悄出發。健叔流著淚對他們說:“孟明,我看到部隊出發就看不到他們回來了!”
次年春,伏擊鄭的來到滑州境內,被鄭國君鄭穆公所知。孟明別無選擇,只好停止前進,抹平了濕滑的鄉間,準備取道蕭山(今豫西)回國。沒想到,秦軍壹到蕭山就遭到了晉軍的伏擊,被打敗了。三位將軍、西樵和白被金軍活捉。晉襄公的繼母文英是秦穆公的女兒。在她的請求下,晉襄公同意釋放秦國的三名敗兵。
當等回到秦時,穿上喪服,在城外迎接。他流著淚對回來的士兵說:“我沒有聽健叔的勸告,致使妳們戰敗受辱。這應該是我的責任。”他沒有拒絕孟明,並說,“醫生有什麽不好?另外,我不想隱藏我的美德。”意思是這是我的錯。妳犯了什麽罪?而我們不能因為壹個人的壹點小錯誤,就抹殺他們過去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