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引言
發音:(jρng bρng Jiγn zhèng)
釋義:精煉或精選。簡:簡單點。政治:國家某壹部門的事務。
解釋人員和機構的縮減。比喻精簡不必要的東西。
《南史·陳玄傳》出處:“徐陵為史為官部,精簡人。”
只要我們願意認真抗戰,分開走似乎更合理。★郭沫若《洪曲博》第十四章
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指裁減人員和機構。
同義詞:精打細算,節食。
反義詞:重疊床架的房子,尾巴大得掉
[編輯此段]歷史
毛澤東曾指出:“‘精兵簡政’的主張,是黨外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來的。他養得好,對人民好,我們就收養了。”精兵簡政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 * *生產黨精簡機構、充實基層的壹項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壹。
1938 10 10月日軍侵華並占領武漢後,改變了侵華政策,逐步將主要軍事力量轉移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掀起反* *高潮,加緊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破壞。抗日根據地日益縮小,物資供應極其困難。由於黨、政、軍、民團體龐大,專職人員過多,難以適應農村遊擊戰環境,使根據地的供給能力難以承受。
1941年11.7中國中央軍委在《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中提出了精英主義的做法。隨後,包括不久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的黨外人士李鼎銘在內的11人,在陜甘寧邊區參議院第二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財政問題的建議,建議“政府應徹底計劃經濟,實行精兵簡政,避免入不敷出和經濟混亂的現象”,還提出了五條具體的實施辦法。這壹動議提出後,引發爭議。有人擔心這會使邊境地區在受到敵人攻擊時沒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抵抗。毛澤東看到李鼎銘的提議後,非常重視,加了壹句評語:“這個辦法很好,正是改造我們的制度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對癥下藥。”同年6月5438+2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要求黨政軍各級組織切實整頓,精簡機構,充實連隊,提高效率,節省人力物力,使精兵簡政成為5438+0942年6月全黨全軍的中心任務之壹。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壹個極其重要的方針》的社論,指出中央實行的“精兵簡政”方針,是從根本上解決龐大機構與戰局的矛盾,粉碎日軍燒殺搶掠的“三光”政策,最終戰勝敵人的重要途徑。65438年2月,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的報告中指出,必須做到精簡、統壹、效率、節約、反對官僚主義。
陜甘寧邊區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首先實行精兵簡政,先後精簡了三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隨後,根據地普遍實行精兵簡政。主要內容是:將黨政軍民機關專職人員減少到根據地總人口的3%以下,軍隊(包括遊擊隊)與黨政軍民人員的比例為3: 1,使專職人員與根據地的保障能力相適應,從根本上解決“魚水小”問題,減少和合並黨的領導機關, 官、軍、民,減少行政人員和部隊的非戰鬥人員,充實基層單位和連隊,把多余的幹部送到學校和培訓班進行儲備和學習; 確立黨的統壹領導體制,規定中央代表機關和各級黨委統壹領導本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消除黨政軍各自為政的現象。
精兵簡政政策的普遍實行,對降低消耗,增加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克服物質困難,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陸軍簡政精兵從1941到65438+2月陸續開始,到1943年底基本結束。這壹政策實施後,雖然減少了兵力,但提高了戰鬥力,加強了主力、地方軍和民兵自衛隊的武裝體系,更適合敵後的遊擊戰爭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簡政仍然是黨、國家和軍隊的重要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