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於元宵節的成語,希望大家喜歡!
跟元宵節有關的成語,表示團圓美滿的有:
和和美美、闔家團圓、團團圓圓、闔家歡樂、闔家美滿;
元宵節成語,描寫景物的有:
燈火通明、張燈結彩、花團錦簇、瓜果飄香、皓月當空、花好月圓、火樹銀花、大紅燈籠高高掛
元宵節,正月十五,天氣好的話都會是朗月當空,描寫月亮的元宵節成語有:
月朗風清:月光明朗,微風清爽。形容美好寧靜的夜晚。 出自唐朝的'《洛神傳》:“時月朗風清,曠善琴,遂取琴彈之。”
月缺花殘“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壞、摧殘。出自唐朝溫庭筠《金荃集和王秀才傷歌姬》:“月缺花殘莫愴然,,花須終發月終圓。”
風花雪月:原古典文學中常用以作為描寫對象的四時景色。現多指詩文堆砌辭藻,內容限於寫景言情。比喻風流場中男女間的戀愛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出自宋朝邵雍《伊川擊壤集序》:“則何異四時風花雪月壹過乎也?”
水中撈月(水中捉月)(海底撈月):到水裏撈月亮。比喻白費力氣,事情根本辦不到。出自明朝湯顯祖《牡丹亭冥誓》:“雖則似空中拈花,卻不是水中撈月。”
光風霽月:光風:指雨後初晴時的和風;霽月:雨或雪停止後的明月。指雨或雪過後天晴時風清月明的景象。比喻人心地光明、胸懷開闊、品格高尚。也比喻和平安寧的社會氣氛。出自宋朝丘宗《鷓鴣天》:“陸海蓬壺自有山,光風霽月未應慳。”
眾星捧月:天上眾多的星星襯托著月亮。比喻許多東西圍繞壹個中心,或許多人簇擁壹個他們推崇的人。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捧月。”
閉月羞花:閉月,也作“蔽月”使月亮躲藏起來,花兒感到羞愧。形容女子容貌極美。出自元朝王實甫《西廂記》第壹本第四折:“則為妳閉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花好月圓:花正盛開,月亮正圓的時候。比喻美滿,祝賀之辭。出自元朝石君寶《曲江池》第壹折:“則合這好花休謝,明月常圓。”
花容月貌:花壹樣的容顏,月亮似的面貌。形容女子美麗的容貌。出自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5卷:“那娟娟小姐,花容月貌,自不必說。”
吟風弄月:吟:吟詠。指以風花雪月為題材吟詠寫作。指壹些作品內容空虛無聊,脫離現實。出自元朝張養浩《普天樂》:“遊山玩水,吟風弄月,其樂無涯。”
近水樓臺先得月:靠近水邊的樓臺可以先看到月光。形容地處近處便可獲得優越機會,得到利益。出自宋朝陳義《寺居》:“樓臺近水涵明鑒,草樹連空寫素屏。”
披星戴月:身披星光月色。形容早出晚歸,極端辛苦忙碌。出自元朝無名氏《冤家債主》:“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秋月寒江:秋夜皎潔的月亮,冬天清澈的江水。比喻有賢德的人心地純潔,清澈不染。出自宋朝黃庭堅《贈別李次翁》:“德人天遊,秋月寒江。”
元宵節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6]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據壹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