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如流成語的解釋是形容能迅速而順暢地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在句子中壹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擴展資料
從善如流是壹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常用於形容壹個人能夠積極接受別人的好意或建議,並迅速采納、執行。它表達了壹個人心胸寬廣,反應靈敏,能夠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善意和建議。
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可以解讀為“從(遵循)善良的行為如同水流壹樣”。其中,“善”指善良、好的事物和行為,“如流”比喻順勢而下、順其自然。相對而言,“從善如流”則表示不會抵觸善意,而是欣然接受並按照善意行事。
這個成語蘊含著積極向上的品質和優雅的態度。它表達了壹個重視他人意見、樂於接受改進的人的精神風貌。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從善如流的人通常具備開放的心態,能夠虛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不懷疑或抵制別人的建議,而是積極地接受和學習,盡可能地將建議轉化為自己的行動,並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之,“從善如流”是壹種積極、包容、樂於學習的心態,它寓意著壹個人有著高尚的品質和修養,願意接納他人的善意,以此提升自己,並與他人和諧相處。
成語故事
鄭國是春秋時的小國。它為了防禦楚國,和晉國簽訂了盟約。結盟的第二年,楚國即發兵進犯鄭國。晉軍有約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與楚軍相遇,楚軍不戰而退。晉將趙同等人主張乘機攻占楚國的蔡地。
他們催請欒書元帥下令行動,但“中軍佐”知莊子不讓欒書元帥發兵,說:“楚軍已撤,鄭國轉危為安,我們就不該進攻楚國。”欒書元帥覺得有理,毅然命令大軍撤回晉國。對此,《左傳》稱贊欒書的舉動是“從善如流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