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心裏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說又不知道怎麽說。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bú fèn bú qǐ ?bú fěi bú fā?
說的是: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經常用來說明對學生要嚴格要求,先讓學生積極思考,再進行適時啟發。
擴展資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述而》。這是孔子跟弟子們講的,之所以跟弟子們講,也就是啟發弟子應該怎麽學。孔子要教壹個人,他不是隨隨便便教,他要看到這個人時機成熟,可以教了,這時候才教,教起來不費勁,學的人也不會感覺到壓力。
"憤"就是學生對某壹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於解決而又尚未搞通時的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給以指導,以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
"悱"是學生對某壹問題已經有壹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於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壹種矛盾心理狀態。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明確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然後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發"。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