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橋
據文獻記載,清朝康熙末年,在江北區中部觀音橋附近,修建了壹座名為觀音寺的寺廟。寺廟附近建了兩座石橋。根據觀音寺的“觀音”二字和石橋的“橋”二字,命名為觀音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市政建設,橋梁被毀,寺廟拆除,但其地名沿用至今。觀音橋壹般指建新東路、建新南路、建新西路、建新北路交叉口附近的區域。它原本是壹個農村小市場,只有壹條小街和幾個居民。1966年,嘉陵江大橋建成後,觀音橋發展成為繁華地區,成為該地區的商貿中心。有在觀音橋長大的老人講過觀音橋前的詳細地形。現在陽光城到海洋公園壹帶是小河溝,洋河體育場是水庫。在陽光城附近,有壹座石板橋,橋旁供奉著壹尊土地菩薩。
魚洞
人們經常把“魚洞”寫成“釣魚洞”,這壹定是錯的。這裏靠近長江的地方有壹塊巖石。巖石底部可能被河水侵蝕,形成壹個斜洞,魚喜歡藏在裏面,所以叫魚洞。在魚洞的右側,有壹條流入長江的小河,名叫覃健河,也叫壹品河。它入河的地方俗稱“溪口”,魚洞又叫魚洞溪。
雙碑
清道光年間,有人集資在詹家溪附近修建了壹條人行道路,並表彰捐贈者立了雙碑。這條路被稱為雙碑街。
磁器口
磁器口原名白巖場,因白巖寺而得名。明朝文健四年,文健皇帝朱允炆被他的四叔朱迪篡位,從地道逃出皇宮去理發出家。他在巴蜀生活的時候,已經在白巖山的寶輪寺躲了四五年。因為真正的龍帝曾經藏在這裏,後來世人把寶輪寺改名為龍隱寺,白巖場也改名為龍隱鎮。於是,龍隱寺成了川東名寺,龍隱鎮也因此沾了光。龍隱鎮更名為磁器口,源於瓷器,有巴縣誌為證。池仔:“青草坡古窯出產的青花碗,塗有琉璃,用於鄉村民樂。它們遠近聞名,村裏的人也叫它們:磁器口。
解放碑
這座紀念碑位於全敏路、民族路和鄒容路的交匯處,是抗日戰爭勝利和重慶解放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唯壹紀念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勝利的紀念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為動員人民抗日救國,在重慶市中區督郵街廣場1941、12、31修建紀念碑狀建築,寓意堅決抗日的精神。炮臺為方形炮塔式木結構,共五層,高70英尺(象征“七七”抗戰)。為了防止日軍轟炸,外部塗成黑色。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決定在“精神堡壘”舊址上修建“抗戰勝利紀念碑”,以紀念抗戰勝利。1946 10 10月31奠基,12月開工,8月1947完工。都是鋼筋混凝土的,非常堅固。紀念碑高27.5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八角柱盔頂。
1949 165438+10月30日,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重修抗戰勝利紀念碑,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寫,更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
長壽縣
唐武德二年,文縣(即今天的長壽地區)正式成立,隸屬福州。“因其氣溫正常,莊稼早熟,民樂悠揚”,故名樂文縣。元末,明朝和他的兒子在蜀中生活了十年(公元1361――1371),建立了農民政權,國號夏,定都重慶。明洪武六年九月,明於震改稱樂文縣為長壽縣。縣北有長壽山,住其下者長壽,故名。智明:位於洪武二年的長壽縣城人和場觀潭寺。明天縣長要搬到銅鼓坎,長江旁邊,外環很深。萬歷年間,不幸發生了火災,屈直國王前來重建。崇禎末,被農民起義軍所滅。清康熙六年,知縣郁達夫遷居鳳山,用石頭築成城墻。有四個門:東名“應暉門”;南名“安慶門”;西名吉峰門,北名拱宸門。八年的工作。至此,長壽縣的規模已初具規模,直到今天還被稱為“鳳城”。
涪陵
涪陵距離重慶120公裏,重慶位於長江南岸。秦時為郅縣、巴縣。涪陵位於烏江的天然屏障出口處。因為以前的烏江叫涪江,而巴先民的陵墓多在這裏,所以涪陵取首字母“涪江”和“陵”來整合地名。
豐都
位於長江北岸,距重慶172km。兩千多年前,西周初年,豐都屬於巴基斯坦,曾是國都。秦漢時為知縣之地。東漢永元二年(90),因城東有平度山,改稱平度縣。隋代將長江中的聲母“鳳文八”和“平度山”中的“度”字改名為“鳳都”。
前四門
民謠裏有句話:“千夫所指,包子打天下,白雪為銀。”嘉陵江流域的糧棉都在此門卸貨入庫,所以用棉花包的“花包子”潔白如雲,這也是司前門名字的由來。司前門之名,取自《詩經·瀟雅》:“是求司前倉、司琬倉、粟米、農民之慶。以福報之,壽無止境。”蓋得名於城門,那裏有成千上萬的倉庫儲存糧食和棉花,這意味著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在滿倉。
這些不滿意嗎?
看下面這個。
/sz/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1182
非常完整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