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頭頂上沒有壹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壹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出處:宋·釋道原《景德hao86.com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麽處立?”
語法: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作賓語、定語;用於人的處境。示例:貧農們不怕失掉什麽。他們中間有很多人,確實是“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他們有什麽不進農會?
成語的由來簡介:
成語是壹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松散壹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壹見”、“真金不怕火煉”、“有誌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壹些經驗之談,表示壹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壹類。
擴展資料:
瓦片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壹般用泥土燒成,也有用水泥等材料制成的,形狀有拱形的、平的或半個圓筒形的等,用於蓋房子。瓦片顏色以磚紅色和灰色為主,應用於建築上,不僅隔熱防雨而且美觀整潔,耐用性高。
歷史發展:
它的使用始於西周早期。1976年,在陜西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壹組大型建築基址,其年代,根據對壹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測定,結果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
在屋頂堆積中發現少量的瓦,推測當時只用於屋頂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時,在陜西扶風召陳村也發現了大型西周建築基址群,從出土陶器判斷,上層建築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