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學而》。
學而介紹:
學而是《論語》第壹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壹般都是以第壹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壹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評析如下: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壹句壹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麽連貫性。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裏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
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壹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裏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
再退壹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見《齊魯學刊》1986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壹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壹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麽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麽,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壹個謎。
有人說,這壹句是接上壹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註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壹章內容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