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
禮儀:禮節和儀式;邦:國家。指講究禮節和儀式的國家矩步方行
行走時步伐端方合度。指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範。
五體投地
兩手、兩膝和頭壹起著地。是佛教壹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比喻佩服到了極點。
心到神知
舊時指只誠心敬神,就用不到煩瑣的禮儀。比喻對人表示欽佩,不必有什麽虛文浮禮。
輕薄無禮
指輕佻浮薄,不知禮儀。
必也正名
指必須按照正統倫理觀念和禮儀關系來端正綱紀名分。
賜茅授土
封建社會帝王分封諸侯的壹種禮儀。帝王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
土,南方赤土等,幷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禮為情貌
意謂壹個人的禮儀容止為內心的顯現。情,情意;貌,容儀。貌和情互為表裏。
泣血稽顙
稽顙:古代壹種跪拜禮儀,屈膝下跪,以額觸地。指懷著十分沈痛的心情向前來致哀的賓客哭拜並致以謝忱。
屈尊就卑
原指降低尊貴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禮儀。現用來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職位或人。
識禮知書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通書達禮
謂通詩書,懂禮儀。
通文達禮
謂有學問懂禮儀。
衣冠禮樂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範。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縟禮煩儀
〖解釋〗指煩瑣的禮儀。
拜相封侯
拜:用壹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名義或官職。任命為宰相,封為列侯。形容成就功名,官至極品。
禮儀之邦、
五體投地、
泣血稽顙、
心到神知、
識禮知書、
必也正名、
通書達禮、
矩步方行、
通文達禮、
賜茅授土、
屈尊就卑、
輕薄無禮、
禮為情貌、
衣冠禮樂、
縟禮煩儀
與禮儀相關的詞語禮儀之邦、 五體投地、 泣血稽顙、 心到神知、 識禮知書、 必也正名、 通書達禮、 矩步方行、 通文達禮、 賜茅授土、 屈尊就卑、 輕薄無禮
與郭子儀相關的成語成語料敵如神
唐玄宗時,有個名將叫郭子儀,是朔方節度使。唐玄宗天寶14年,節度使安祿山(胡人)以誅奸相楊國忠為名,公開反叛,並於次年幣爾帝,打進了長安城。而他的部將史思明占有黃河以北十三郡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叛亂發生後,唐玄宗令郭子儀率領唐軍討伐叛軍。郭子儀忠勇愛國,精於謀略,他斬殺叛將周萬頃,擊退高秀巖,收復了雲中、馬邑等地,因功被封為禦史大夫。他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壹起擊敗史思明,被加官為兵部尚書。不久,他又掃平黃河東面、西面、南面的叛軍,回師時,唐肅宗親自出迎犒勞,對他說:“妳再造了壹個唐朝。”
宦官魚朝忠壹向嫉妒郭子儀的功勞,總想找機會陷害他。郭子儀在攻打鄴城叛軍時,由於唐朝九個節度使不相統屬,被叛軍打敗。魚朝忠便向肅宗進讒言,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杈。後來,叛軍攻陷汴州,鄭州、河洛,京城危急。緊急關頭,肅宗又給他兵權,並進封他為汾陽郡王,命他討伐叛軍。郭子儀出征前求見肅宗,肅宗正患病,不見朝官,他在門外哭著說:“老臣受命,將死在戰場上,不見陛下,死不瞑目。”肅宗很受感動,就在病榻上接見了他,對他說:“大唐江山,全靠妳了。”
當時,北方的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社會階級矛盾進壹步加深,唐王朝中央集市又力量也大為削弱。各地的節度使割據壹方,擁兵自重,全國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唐代宗時,大將仆固懷恩勾結回紇、吐蕃聯軍再次入侵唐朝。郭子儀又壹次臨危受命,他憑借自己的威望,說服回紇軍與唐軍聯合。臺力擊退了吐蕃軍和仆固懷恩。
郭子儀在對叛亂藩鎮20多年的戰爭中顯示了卓越的軍事天才,因戰功顯赫而屢屢升遷,被德宗賜號為“尚父”。他死時85歲,德宗為他的死五天不上朝聽政,下詔說:“……妳可以同輔佐周武王滅商的姜尚相比,是上天降下的人傑。妳愛兵如子,料敵如神……。”
和郭子儀相關的成語料敵如神
唐玄宗時,有個名將叫郭子儀,是朔方節度使。唐玄宗天寶14年,節度使安祿山(胡人)以誅奸相楊國忠為名,公開反叛,並於次年幣爾帝,打進了長安城。而他的部將史思明占有黃河以北十三郡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叛亂發生後,唐玄宗令郭子儀率領唐軍討伐叛軍。郭子儀忠勇愛國,精於謀略,他斬殺叛將周萬頃,擊退高秀巖,收復了雲中、馬邑等地,因功被封為禦史大夫。他又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壹起擊敗史思明,被加官為兵部尚書。不久,他又掃平黃河東面、西面、南面的叛軍,回師時,唐肅宗親自出迎犒勞,對他說:“妳再造了壹個唐朝。”
生活中與禮儀相關的例項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天,經濟的全球壹體化和資訊***享的網路化把現代人領到了壹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這就是地球村。在這個有著60 億居民的村莊裏,交往和溝通日益頻繁,說服和理解越發重要,其中,作為公關“第壹印象”的禮儀就更顯得不可或缺。禮儀修養,不僅是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是社會交往、商務活動和其他各項事業成功的壹個重要條件。
中華禮儀的淵源
古人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古代華夏族正是以豐富的禮儀文化而受到周邊其他民族的贊譽的。早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因革相沿,到周公時代的周禮,已比較完善。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壹位禮儀學專家,他把“禮”作為治國安邦的基礎。他主張“為國以禮” ,“克己復禮” ,並積極倡導人們“約之以禮” ,做“文質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視“禮” ,並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道德規範,他還認為“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禮的發端和核心。荀子則比孟子更重視“禮” ,他著有枟禮論枠,論證了禮的起源和社會作用。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把禮看作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識禮、循禮與否作為衡量人的賢愚和高低貴賤的尺度。因而他強調:“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管仲則把禮看作人生的指導思想和維持國運的支柱。他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從這些思想家的言論中,不難看出,禮儀是適應調節人際關系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我國古籍中,枟周禮枠、枟儀禮枠、枟禮記枠等就是最重要的古典禮儀專著。我國古代“禮”的概念,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大體可歸結為三個層面:壹是指治理奴隸制、封建制國家的典章制度;二是古代社會生活所形成的作為行為規範和交往儀式的禮制及待人接物之道;三是對社會成員具有約束力的道德規範(包括自身修養) 。縱觀我國禮儀內容和形式的演變與發展,可以看出“禮” 和“德”不但是統治者權力的中心支柱,而且其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許多有廣泛社會性與強大號召力的優良道德規範和人際交往的禮節儀式及生活準則,並且已成為中華民族***同的財富,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禮儀的起源
在西方,禮儀壹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 ,原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 。但它壹進入英文後,就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 。西方的文明史,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系,避免“格鬥”或“戰爭” ,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鬥” 、“戰爭”有關的動態禮儀。如為了表示自己手裏沒有武器,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了舉手禮,後來演進為握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與尊重,願在對方面前“丟盔卸甲” ,於是創造了脫帽禮等。
在古希臘的文獻典籍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關於禮儀的論述。中世紀更是禮儀發展的鼎盛時代。文藝復興以後,歐美的禮儀有了新的發展,從上層社會對遵循禮節的繁瑣要求到20 世紀中期對優美舉止的贊賞,壹直到適應社會平等關系的比較簡單的禮儀規則。歷史發展到今天,傳統的禮儀文化不但沒有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現代化而被拋棄,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國家有國家的禮制,民族有民族獨特的禮儀習俗,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禮儀規範程式,國際上也有各國***同遵守的禮儀慣例
等。有的國家和民族對不遵守禮儀規範者,還規定了壹定的處罰規則,有的已把禮儀作為公民就業前的“入門課” ,被企業錄用的大學畢業生,也必須先經過嚴格的禮儀訓練,才能上崗工作。
從上述關於禮儀的含義及其源流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第壹,禮儀在中國作為社會秩序的壹部分而受到中華民族歷代賢良的廣泛重視和提倡。第二,禮儀是為維系和發展人際關系而產生的、並隨著人際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它不僅是社會交往的產物,也是國際文化交流的產物。第三,禮儀是施禮者與受禮者的情感互動過程。正如枟禮記· 曲禮上枠所雲:“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第四,禮儀是壹種程式,有壹定的規則,不是毫無聯絡的某些行為的堆積組合。第五,禮儀規範、程式是壹定社會的人們約定俗成、***同認可的。第六,遵行禮儀是現代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寫出《三字經》中與禮儀相關的詞語!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
三字經中與禮儀相關的詞句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句: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元曾。乃九族,而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與禮相關的成語與禮相關的成語 :
彬彬有禮、
頂禮膜拜、
禮賢下士、
禮尚往來、
分庭抗禮、
先禮後兵、
克己復禮、
來而不往非禮也、
禮儀之邦、
禮輕情意重、
以禮相待、
傲慢無禮、
禮奢寧儉、
磕頭禮拜、
躬身行禮、
導德齊禮、
禮為情貌、
儉不中禮、
燒香禮拜、
言之有禮、
禮度委蛇、
情禮兼到、
焚香禮拜、
敦詩說禮、
詩禮人家、
詩禮傳家、
禮樂刑政、
禮不親授、
家無常禮、
禮無不答
請推薦幾本禮儀相關的書籍《行業禮儀》作者:金正昆。出版社:北京大學音像出版社 《3分鐘學會西餐禮儀 》作者:楊正輝。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這兩本都不錯,妳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