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以貌取人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解釋: 根據外貌來判別壹個的的品質才能。
出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舉例造句: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只怪我們以貌取人,在事前沒有經過壹道甄別了。 郭沫若《塗家埠》
近義詞: 表裏如壹、以容取人
反義詞: 量才錄用
以貌取人的反義詞
以貌取人
唯才是舉
跟以貌取人類似的成語
詞目:以貌取人
拼音:yǐ mào qǔ rén
釋義: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和才能。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用於人。[2]
辨形:取;不能寫作“娶”;貌;不能寫作“藐”。
近義詞:以名取士
反義詞:量才錄用
人不可貌相有哪些近義詞
成語: 人不可貌相
近義詞: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反義詞: 以貌取人
拼音: rén bù kě mào xiàng
解釋: 不能只根據相貌、外表判斷壹個人。
出處: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若愛豐姿者,如何捉得妖賊也?”
舉例造句: 銀匠是小輩,眼孔極淺,見了許多銀子,別是壹番面目,想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壹
用法: 作賓語、分句;指不能以貌取人
以貌取人什麽意思
以貌取人(yǐ mào qǔ rén):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和才能。出自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羽相貌醜陋,孔子對他很冷淡,他只有離開孔子回去自修,後成為有名的學者。而學生宰予長得很好,且能言善辯,但後來被孔子批評言行不壹。也有壹說,是宰予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恒所殺,但唐代司馬貞疑此說把闞止(亦字子我)當宰予。不論是什麽原因,孔子曾感慨地說:“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憑人說話來衡量別人。”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用於人。
辨形:取;不能寫作“娶”;貌;不能寫作“藐”。
近義詞:以名取士
反義詞:量才錄用
希望能對妳有幫助!
和人不可貌相相近的諺語
海水不可鬥量
人貴德不貴衣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表裏不壹
華而不實
徒有其表
葉公好龍
名存實亡
名不副實
徒有其名
門縫看人
繡花枕頭
名實不符
名過其實
名實難副
名存實亡
人不可貌相 同義詞
成語人不可貌相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若愛豐姿者,如何捉得妖賊也?”
用法作賓語、分句;指不能以貌取人
相近詞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近義詞以貌取人[1]
押韻詞神色張皇、安堵如常、勝負兵家之常、搜索枯腸、飯坑酒囊、坐不窺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索盡枯腸、好事多妨、較短量長
英語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成語舉例說道:‘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13回
以貌取人 猜成語
成語名字:
以貌取人
成語發音:
yǐ mào qǔ rén
成語解釋:
以:根據;憑據;貌:外貌;取:衡量、判斷。根據人的外貌衣著來判斷、衡量其品質能力的高下。
成語出處: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繁體:
以皃取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語
感 *** 彩:
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
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近義詞:
表裏如壹 查看更多以貌取人的近義詞>>
反義詞:
量才錄用 查看更多以貌取人的反義詞>>
成語例句: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只怪我們以貌取人,在事前沒有經過壹道甄別了。(郭沫若《塗家埠》)
以德服人近義詞
成語: 以德服人
拼音: yǐ dé fú rén
解釋: 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
出處: 宋·範仲淹《奏上時務書》:“臣聞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近義詞:以理服人
反義詞: 以力服人
用法: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