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下壹句是什麽?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下壹句是什麽?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意思是: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

暗示人們在順境中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誌得意滿,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災禍,由福轉禍;逆境中百折不撓,勤奮刻苦,可變逆境為順境,由苦而甜的道理。

這兩句話出自兩漢時期賈誼的《鵩鳥賦》。

文章中心:

1、渲染壹種人生短暫,生命渺小和具有不確定性的人生感受;壹種無欲無窮,幽遠寧靜的生活態度;表現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境界。

雖然在文章中瀟瀟灑灑、海闊天空,賈誼的真實狀態卻完全不是這樣:為懷才不遇而悲憤、為身心疲憊而感傷、為前途未蔔而惆悵。

2、問答式騷體哲理賦。

3、繁瑣重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鵩鳥賦》作於賈誼任長沙王太傅三年時。賦前小序說明寫作《鵩鳥賦》的緣由。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和《漢書·賈誼傳》所載:有壹天有鵩鳥(俗稱貓頭鷹)飛到賈誼的屋子裏,他認為貓頭鷹是不祥之鳥,本來被貶就心情不好,又不適應長沙潮熱的氣候,覺得自己命不久矣,於是寫下這篇《鵩鳥賦》以自遣。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第壹段是簡單的敘事。當壹個人有著無法釋懷的疑問時,總是希望有人傾聽,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是壹種慰藉。賈誼謫居獨處,找不到別的傾聽者,他只能向這只帶來死亡之兆的鳥兒訴說,而這只鳥是註定無法給出答案的,它甚至也無法表示些許的同情,可見壹個人面對死亡時是如此的孤獨無助。

鵩鳥雖然無法開口說話,但是賈誼讓它具備了高妙的智慧,並且讓自己能夠洞透這只鳥兒的想法,這是漢賦裏對話體的開始。鵩鳥所具有的思想不過是賈誼自己的思想,賈誼之所以要用這麽曲折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因為這樣壹來他就具有了訴說者與安慰者的雙重身份,也就是這篇賦序裏所說的“為賦以自廣”。

訴說者所提出的問題是:他要到哪兒去,是兇還是吉?而安慰者卻避而不答這個問題,它所回答的是:死亡不過是萬物變化的壹種,不值得為生留戀,為死悲傷。在這種答非所問中,賈誼其實是在強調自己對於死亡的預感。這也許是最後壹次訴說,最後壹次安慰自己:也許死並不那麽可怕。

第二大段是虛擬的鵩鳥的回答,實際上是賈誼在闡發自己的思想。其中引用了很多的道家思想,如物相轉化、福禍無常等;生命的偶然性和死亡的超然性等;大人至人與世俗之人對人生追求的不同看法等。似乎都在渲染壹種人生短暫,生命渺小和具有不確定性的人生感受;壹種無欲無求,幽遠寧靜的生活態度;表現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境界。

這位安慰者提起了幾部道家著作對於福禍、吉兇的看法,世間萬物總是變動遷流,吉與兇、禍與福也總是互相轉化,它舉了歷史上的三個例子:夫差國強而敗勾踐勢弱而稱霸、李斯遊說成功而被五刑,傅說胥靡乃相武丁。作為壹個政治家,這些正是賈誼關心的,第壹個例子是帝王的興衰史,後面兩個,則是與賈誼身份相當的士大夫的悲喜劇。

年未屆而立的賈誼,在他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仕途生涯中早已嘗到了這種大喜大悲的滋味,此時,在困頓之中,他產生了壹種無力感,“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人對於這個世界是無力把握的,既然天道深遠精妙無從探究,則不如順應萬物的變化,或者走向另壹種超越——相信人處在壹種無所不在的相對轉化之中,在齊同萬物、泯滅生死之中逍遙自得。

接著賈誼從大人、至人、真人與壹般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中得出的對比,可以看作是窺破生命,看透人生的壹種感嘆,表現自己要遺世獨立,順應自然的恬淡安然。“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在道家的經典裏,這些道理早已說得很清楚。人面對死亡的態度是“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

在活著的時候,如果已將好惡之心去除,那麽死亡到來的那壹刻,就尋常得跟生命中的其他時刻壹樣了。吉祥之兆與不祥之兆也沒有什麽區別。這仿佛是死神的使者所作的演說,這只不祥之鳥的面目沒有猙獰,沒有殘忍,也許死亡就是這麽安詳。中國古人對死亡的看法不是在信仰裏找到歸宿,而是在智慧裏找到歸宿。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鵩鳥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