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出自《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對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主謂式;作主語;用於勸戒之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jǐ suǒ bù yù wù shī yú rén: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涵義:自己不喜歡,也不要給對方增添煩惱。
引申:
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壹種準則。也就是,妳要求別人做什麽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妳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麽妳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註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註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壹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義”、“禮”、“智”、“信”。《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漢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是儒家學派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