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黨同伐異的"黨"是什麽意思?

黨同伐異的"黨"是什麽意思?

希望可以幫到您

黨同伐異

壹、成語

詞目:黨同伐異

發音:dǎng tóng fá yì

解釋: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壹派的就攻擊。

示例:1、讀者幸勿比例惴測,謂此事為某人寫照,此名為某人化身,致生種種~意見。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緒言》2、我們經常在網絡批評中看到的情形就是“攻乎異端”的黨同伐異,在這樣的缺乏多元***處的包容性和自由度的環境裏,在這樣的敵視形成真正的對話的價值規範和交往原則的社會裏,批評的偏激、野蠻、傲慢、委頓、墮落,實在是不難理解。這樣的情勢,不僅會扼殺客觀批評的生機,還必然要導致付面效應,會傷害更多人的感情,結果是適得其反。★當代作家·殷謙《殷謙雜文全集》

出處:《後漢書·黨錮傳序》:“至有石渠分爭之論,黨同伐異之說。”

典故:

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他當政的第二年就下壹道詔書,命朝廷大臣和各地諸侯、郡守推賢良文學之士。詔書下達後不久,各地送來了壹百多個有才學的讀書人。武帝命他們每人寫壹篇怎樣治理國家的文章,其有有個名叫董仲舒的文章寫得不錯,武帝親自召見他兩次,問了他不少話。董仲舒回話後,又呈上兩篇文章,武帝看了都非常滿意。

董仲舒的三篇文章,都是論述天和人關系的,所以合稱為《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其中宣揚的理論,叫做“天人感應”。這種理論把封建統治尤其是皇帝的權力神化:誰反對皇帝,誰就是反對“天”,就是大逆不道。

為了貫徹這套理論,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三項建議:壹是將諸子百家的學說當作邪說,予以禁上,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制,達到政治上的統壹。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二是設立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三是網羅天下人才,使他們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服務。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非常合乎武帝壹統天下的心思。他親政後,就設置了專門傳授儒家學說的五經博士,向五十名弟子講述《詩》《書》《易》《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這些弟子每年考試壹次,學通壹經的就可以做官,成績好的可當大官。後來博士弟子人數不斷增加,最多時達三千人。

到漢宣帝劉詢當政的時候,儒家思想已經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下統思想,儒家學說更是盛行,劉詢自己也讓五經名儒蕭望之來教授太子。但由於當時儒生對五經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宣帝決定進行壹次討論。

公元前51年,由蕭望之主持,在皇家藏書樓兼講經處的石渠閣,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儒生們把和自己觀點壹樣的人作為同黨,互相糾合起來;而對觀點不壹樣的人,則進行攻擊。為此,《後漢書》的作者在評述這壹現象時,把它稱為“黨同伐異”,也就是糾合同黨攻擊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