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以《從壹個成語說起》為題,800字作文

以《從壹個成語說起》為題,800字作文

州官放火1.“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來自宋朝陸遊所撰《老學庵筆記》,說宋朝田登做州官,要百姓避諱他的名字。因為“燈”與“登”同音,老百姓只能把“點燈”說成“點火”。元宵節放燈時,田登布告說:“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後來就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指統治者自己胡作非為,卻不許老百姓有壹點自由。(摘自《成語典故詞典》)2.“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個成語。這成語出自壹本書,叫《老學庵筆記》,是宋朝人陸遊寫的。這書上說,在宋朝,有個人叫田登, ——“登”就是“登門拜訪”“登山運動”的那個“登”。這田登做了個州官,就不許老百姓叫他的名字了,就連跟他那個“登”同音的字也不許說了,像“點燈” 就不許說“點燈”,要改說“點火”。到了正月十五,老百姓要張燈結彩過燈節,這叫“放燈”。每到這時候,官府還得出壹張告示,表示允許百姓的放燈活動。田登不許人說“登”這個音,這告示怎麽寫呢?他說:“本州按照慣例允許大家放火三天。”後來呢,就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話,意思是說統治者可以胡作非為,可不允許老百姓有壹點點自由。胸有成竹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壹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壹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沈著。金石為開西漢時期, 有個大將軍叫李廣.李廣生來口才笨拙, 不善言談, 可身材高大, 膂力超人, 精通射箭.有壹次, 他到郊外去打獵, 忽然發現前面草叢裏有壹只猛虎正蹲臥在那裏, 好像正在等待撲捉食物的時機.李廣立刻神情振作, 瞄準老虎, 拉弓搭箭, 使足力氣”嗖”地射出壹箭.這壹箭射出, 正中要害.可是李廣在那等了壹會兒, 看老虎動也沒動壹下, 他很奇怪, 大著膽子走近, 仔細壹看, 被射中的不是什麽老虎, 而是壹塊形狀像老虎的大石頭.當他尋找射出的那支箭時, 發現那支箭不僅深深地射中了石頭老虎, 而且連箭瓴都幾乎看不見了.李廣自己也感到很驚奇, 自己怎麽會有這麽大的力氣.接著他又連射幾箭, 卻始終不能再射進去了.後來, 當他對別人說起這件事時, 人家告訴他說: ”見其誠心, 而金石為開.”這句成語比喻對人真誠, 能產生極大的力量.也比喻意誌堅定, 能克服壹切困難.遊刃有余戰國時候, 有個廚師宰牛的技術非常高超.有壹次, 他給梁惠王宰牛, 梁惠王見他宰得又快又好, 驚奇地問道: ”妳的技術怎麽能夠達到這個地步呢?”廚師回答: ”我開始學宰牛時, 眼裏只看到整個牛, 不知道從哪裏下刀才好.以後經過摸索, 我才逐漸掌握了牛的身體結構, 哪裏有肌肉, 哪裏有筋脈, 哪裏是骨頭, 哪裏是骨節間的縫隙, 心裏都弄得清清楚楚了.這樣, 我再宰牛就順骨縫進刀, 慢慢轉動那薄薄的刀刃, 宰起來就覺得不費什麽力氣, 裏面還挺寬余呢 (原文是“恢恢乎, 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 ! 聽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 宰了幾千頭牛, 還好像是新磨出來的壹樣.”廚師又說: ”即使這樣, 遇到那些筋骨交錯, 非常難辦的地方, 我還是非常重視的.不過, 當我宰完壹頭牛之後, 我提起刀來, 向四周看看, 那時候我真是感到痛快, 感到心滿意足啊 (原文是“提刀而立, 為之四顧, 為之躊躇滿誌”) ! ”梁惠王聽了, 連連稱贊說: ”我聽了妳的話, 也受到很大啟發啊! ”這就是”皰丁解牛”的故事 (”皰丁”就是廚師) .這個故事產生了兩個成語.壹個是”遊刃有余”.”遊”是運轉; ”刃”是刀刃.現在壹般用來比喻工作熟練, 經驗豐富, 解決問題毫不費力.另壹個成語是”躊躇滿誌”.”躊躇”是從容自得的樣子.”滿誌”是十分滿意.”躊躇”這個詞單獨使用時, 就表示猶豫不決的樣子了.所以有個成語叫”躊躇不前”, 是形容遲疑不決、不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