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壹葉障目,不見泰山 體現什麽哲學道理

壹葉障目,不見泰山 體現什麽哲學道理

“壹葉障目,不見泰山”

常用來比喻某人被眼前極其細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和本質.這來源於古書“壹葉障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句.

我認為它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壹葉障目,說明人的視覺範圍很有限,往往壹片尋常可見的樹葉就會蒙蔽雙眼,讓人看不見遠處的泰山.眼前的小事物,往往會讓人看不見或想不到更高的理想追求與目標.(也比喻目光短淺.)

道理:這是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問題的體現,要求我們要從整體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說是整體與部分,聯系.還有透過現象看本質.

這個成語主要表達的還是對事物的認識

從對事物的認識這壹哲學角度出發我們可以運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對成語壹葉障目不見泰山進行更深入的解釋.

我們都知道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有對事物知性了解這麽壹個認識.知性:康德說知性是介於感性和理性之間的壹種認知能力,我們中國人喜歡把這種認知能力叫作悟性,也就是我們成語中容易犯的錯誤壹葉障目,形成片面感性的認識.

理性:指在理論中依靠邏輯推理得到可靠結論,但不涉及邏輯推理的前提是否完備的問題.

直觀: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有兩種特殊的涵義:①指“自在之物”作用於“自我”所引起的知覺和印象,康德稱之為“印象”或“經驗的直觀”,他認為這是後天得來的感性認識.②指“自在之物”作用於“自我”之前就存在於“自我”之中的純粹的形式,即時間和空間,康德稱之為“純粹直觀”,或“先天的直觀”,他認為這是不依賴於經驗,並使“經驗的直觀”成為可能的基礎或前提.

我所理解的就這麽多,希望對樓主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