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語用失誤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用失誤對中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主要表現形式。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因文化障礙而造成信息誤解甚至相互傷害的情況並不少見。因此,研究文化差異和正確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已成為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特別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幫助他們提高理解和正確運用英語的能力,不斷拓展文化視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了解,培養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然而,長期以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背單詞和做練習,很少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的書籍。似乎只要經過聽、說、讀、寫的訓練,就能聽懂英語,用英語交流。事實上,由於對語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異的無知,學生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流中經常誤解和誤用語義。因此,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詳細分析了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原因,並進壹步探討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具體措施。

壹,語用失誤理論

“語用失誤”的概念是由英國語言學家托馬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提出的。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由於各種問題,如表達錯誤、思維方式錯誤、價值觀不同、說話時不看時間地點、詞語的社會關聯性錯誤等,而未能達到預期的交際目的。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所犯的語音、詞匯、結構上的錯誤都是表面錯誤,最多被認為是“說得不好”。然而,如果話語沒有按照英語語用原則處理,他就被認為是“行為不端”。托馬斯認為語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障礙的重要來源,並將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分為語言的語用失誤和社會的語用失誤。

1.語言引起的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是指人們說的話不符合母語習慣,誤用與母語不同的結構或其他表達方式或不理解英語中正確的表達方式,並根據母語習慣套用到英語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英語表達的誤用。例如:

甲:非常感謝。那是很大的幫助。沒關系。事實上,在壹方道歉而另壹方不介意的情況下,經常會用到never mind。b本想表達“沒關系”,但“不客氣”誤用了“沒關系”,導致語用失誤。

二。直接把中文的意思或者結構套用到英文上,因為妳不懂英文的表達。比如:A:妳爸爸是怎麽過生日的?他很忙,壹直在工作。這裏,B顯然不知道busy的意思,希望能說得通,把busy理解為其字面意思“忙碌的人”,導致語用失誤。

三。聽者誤解了說話者想要表達的“含義”或者說話者言語中的“含義”沒有表達清楚。比如:a .這裏怎麽找?我當然是坐飛機來的。a想知道B對這個地方的看法,B卻曲解為怎麽到這裏。

2.社交語用失誤

社交語用失誤主要是指交際雙方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導致的社會規範的差異,從而導致語言的失誤。與雙方的身份、談話的語境、話題的熟悉程度有關。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壹、打招呼和稱呼差異導致的社交語用失誤:中國人在打招呼時壹般以對方的情況或趨勢作為思考的出發點。比如“妳要去哪裏?”“妳要去購物嗎?”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私事,不能隨便過問。

中國學生問候他們的老師妳好,王老師。或者妳好,約翰老師。英語和漢語的稱呼系統是不同的。在英語中,他們只稱呼彼此的名字,或者用先生/女士或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來稱呼他們的姓。稱呼老師為王老師不符合英國人的習慣。

二。禮貌的差異導致社交語用失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行為。在跨文化交際中,它可能會導致社會語用失誤。例如,就在史密斯教授演講後,中國學生稱贊他:史密斯博士,妳做了壹次精彩的演講!在西方人眼裏,學術報告是實事求是的,不會用精彩之類的強勢詞匯渲染。這樣做會讓聽者感到尷尬,誤以為說話者是在諷刺挖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史密斯博士,我非常感謝您的講座。

三。價值觀差異導致的社會語用失誤: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是壹個文化群體所有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規範體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過程中會有價值觀的沖突。例如:a .妳的書法很好,我很喜歡。b .不,壹點也不。我的書法很差。顯然,B在這裏試圖遵循禮貌或謙虛的原則,卻讓A尷尬不已。中國人經常通過自我貶低來達到謙虛的目的,而說英語的人則通過贊美來表達他們的禮貌。

語言語用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的區別不是絕對的。由於語境不同,交際意圖不同,同壹話語語用失誤從不同角度看可能是語言語用失誤,但從另壹個角度看也可能是社交語用失誤。因此,我們應該靈活區分這兩種錯誤。

二,學生語用失誤的原因

1.母語幹擾:母語對外語學習有很大的幹擾,尤其是對英語學習者的漢語。不難看出,英語學習者很容易將母語習慣帶入目的語,這通常被稱為語言負遷移,即外語學習者在使用目的語時套用母語語言形式。在交際中,學生習慣用母語解釋對方的話,導致語用失誤。比如壹個學生上課前擦黑板,老師說“妳真好”。學生回答“這樣做是我的責任”。學生用中文回答,導致語用失誤。讓人覺得非做不可,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樂意之至”或者“不客氣”。

2.缺乏文化背景知識:英語中有許多成語、典故和神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壹些學生對這些知識缺乏了解,往往導致交際中的誤解,導致語用失誤。請看下面的對話:

妳是怎麽知道這些信息的?

壹只小鳥告訴我的。

妳有鸚鵡嗎?

“壹只小鳥告訴我”這裏是聖經中的壹句話,比喻:有人私下告訴我,消息不脛而走。學生不知道這句名言的隱喻,就彈出壹個笑話問老師有沒有鸚鵡。

3.缺乏語境意識:同壹種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內涵,但我們的英語學習者在說話時往往忽略了語境,僅憑字面意思進行判斷,這往往會導致語用失誤。在英語中,同壹個詞或多或少存在於不同的語言中。但是,我們要註意不同的文化背景,當然是典型的例子。很多時候是“當然”的意思,相當於是的,確實。或者肯定。然而,意思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壹樣。妳能告訴我去圖書館的路嗎?乙:當然可以。這裏A聽到後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好像很蠢。正確答案應該是樂意。等等。

第三,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與目的語使用者進行交流。如果學習者不遵守目的語的語言習慣和語用原則,不了解該語言的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際中就會出現語用失誤,從而導致誤解,達不到真正交際的目的。因此,語言教學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該緊密結合。

首先,將文化差異融入語言知識的教學中,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到這些文化差異。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對比,學生可以更好地獲得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和西方之間有顯著的文化差異。只有不斷比較文化差異,才能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壹些容易誤用的情況進行特別提醒,並給出正確的形式。常見的語用失誤如:見病人時,我很快就能見到妳,見客人時,慢慢來,等等。只有通過反復比較,才能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性,達到準確使用語言的目的。

其次,改進教學內容,註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在現實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擇受語言使用的情景和場合的支配。因此,在教學中應註意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向學生介紹不同場合對文體形式的不同要求,並在詞匯教學中註意提示詞匯的文化內涵。例如,如果壹個人在漢語中被描述為“固執,不願意輕易改變主意”,他就被說成是“像牛壹樣固執”,但在英語中,他用“騾子”來比喻,因為像騾子壹樣固執。比如“狗”這個詞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意思是壹樣的,但中國人經常使用類似的貶義成語如“狗打架打人”“狗見人”,而英語成語如a幸運兒,愛屋及烏。顯示“狗”在英語國家的價值。

最後,要營造語言環境,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流場景。社會語用學涉及各種特定語境中語言使用的原則和規律。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語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社交場合使用特定的詞語才是合適的。教師應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使課堂成為學生語言實踐的場所,使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比如在課堂上增加以學生為主體的練習方式,比如辯論、角色扮演等。這種情景教學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境,並從容應對。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張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