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二年級成語故事後感

二年級成語故事後感

1. 空前絕後成語故事的感想

空前絕後 成語故事

晉朝時期有壹位名叫顧愷之的人,他文采出眾才氣超人,繪畫更是爐火純青,是個多才多藝的人。

其人物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與眾不同的是,他畫人物,從來不先點眼珠。有人問其原因,他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

壹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令人嘆服。當時他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南北朝時的梁朝,又出了壹位叫張僧繇的大畫家。

他擅長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時名氣很響。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據說,有壹次,他在壹個寺廟的墻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旁人問他為什麽不點上眼睛,他說:“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

眾人不信,堅持要他試壹試,他便點了兩條,這兩條龍果然破壁飛去。這壹傳說雖誇張得近於荒誕,卻說明了他作畫的技藝是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時期,又出了個更有成就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於壹身。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時,而且寫得壹手好字,有“書聖”之稱。

曙傳說,他曾為唐玄宗畫.....

空前絕後造句 空前絕後成語故事全文閱讀://zaojuzi/content/2400

2. 成語故事的感想50多字

比如半途而廢、不恥下問、唇亡齒寒、風聲鶴唳、涸轍之魚、三人成虎、刮目相看等,這些成語都包含著壹些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半途而廢”。

半途而廢這則故事是這樣的:有壹個人決定外出尋師,提高自己的學識。壹年後他放棄了學習,回到家中,妻子很是生氣,拿起剪刀紡織機前說:“這些絲織品都是蠶絲織成的,壹根壹根蠶絲累積起來才有壹寸;壹寸壹寸累積起來,才有壹丈、壹匹。如果我現在把織機上的絲織品剪斷了,以前的功夫就全都白費。妳在外學習,每天都要問自己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方面不夠?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妳中途就回來了,跟我剪斷織機上的絲織品沒什麽不同。”聽了妻子的話,他深受教育,立刻動身回到老師那裏,繼續努力學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麽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到頭來壹無所有,結果就像三心二意的小貓釣魚壹樣。

3. 《成語故事》我讀後的感想

《成語故事》裏的成語故事多不勝數,這本讀物,它不止有對成語由來的小故事,對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詳細的解說之外, 還增設了歷史典故,人物介紹和小知識等小欄目。讓我們在認識成語的同時對當時的背景與學者的認識加深鞏固。

“妒賢嫉能”這個故事寫出了項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古至今,不賞識人才的人,都是失敗者。《成語故事》裏關於三國的故事也有許多,還可以壹邊補充對三國的認識。

有個“名落孫山”的故事讓我苦笑不得,講述的是壹個叫孫山的人和同鄉去考科舉,結果自己最後壹名,而同鄉沒有居榜上,結果回到家,同鄉的父親問他兒子的成績,孫山還委婉得意的說最後壹名是自己,妳兒子榜上無名。趁機顯露了自己的才華,但其實在別人看來,滑稽了點。

“程門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為看了《恰同學少年》的緣故,看到了 *** 借鑒前人“袁門立雨”,在外人看來是可笑的,為什麽壹定要壹動不動呢?特別是“程門立雪”,楊時和遊酢,因為老師睡著了就壹直站在門口,下雪也不進去,這種行為其實可以稱為“愚昧”,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半對半錯,畢竟是初次登門拜訪,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們不壹樣,因此評論的話還是少說為妙,他們的老師也都被這精神感動了。

“害群之馬”這個成語見的多,它的典故卻是才了解,原來治理國家和放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對馬群有害的壞馬罷了。朝廷上,只是將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掃除而已。這個以小見大的道理,就那麽簡單。

壹個又壹個的成語,只是短短數十字,卻全都蘊涵大道理,“勤能補拙”,既然我的基礎不好,就要“亡羊補牢”了!

4. 讀《成語故事》後的感想400字小學作文

暑假裏我讀了壹本書,叫《成語故事》。這本書裏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識,“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十分的把握;“魚目混珠”的意思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 我對其中的壹個“磨杵成針”的成語故事感受很深。這個故事講述了偉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學習,很貪玩,有壹天遇見壹位老奶奶正在磨壹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驚奇,說:“要把鐵棒磨成針,能行嗎?”老奶奶笑了笑說:“我不停的磨下去,這鐵棒會越來越細,最後壹定會磨成針的。”李白聽了很受啟發,於是他下定決心堅持讀書,後來成了著名的詩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我想我在學習上也要向這位老奶奶壹樣學習她堅持不懈的毅力,肯定也能考到好成績的。 我很喜歡《成語故事》這本書,因為每壹個成語都有壹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5.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50字

中華成語故事的閱讀感受:漢語成語都是中華民族語言中的壹枝獨秀,他們濃縮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智慧

6. 讀成語故事力不從心的感想收獲

讀成語故事力不從心的感想收獲

力不從心的意思是 心裏想做某事 但是力量不夠。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壹方面有些想法是很難實現的,甚至是不契合實際的,我們需要腳踏實地。也有壹些事情是我們無能為力的,自己的力量根本不會對事情的結果產生影響,愛莫能助。

力不從心 [lì bù cóng xīn]

[解釋] 力:力量;能力;從:依從;順從。心裏想做某事;但是力量不夠。

[出自] 《後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7. 讀成語故事讀後感500

從結構上看,壹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壹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回和特點;二是根據答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壹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壹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壹點做文章.?

8. 成語故事壹鳴驚人讀後感

壹鳴驚人讀後感(壹)

我今天讀了壹本書是《壹鳴驚人》,我讀後深受啟發。

戰國時代,齊國有壹個叫淳於髡的人。常常用壹些有趣的隱語,來勸君主。

當時齊國的威王不管國家大事,每天只飲酒作樂,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有壹天,於髡見到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個迷,想請您猜壹猜:齊國有只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延中,已經三年了,可是它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鳴叫,只是毫無目的地倦伏著,這是壹只什麽鳥呢?”

齊威王本是壹個聰明人,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於是毅然決定要改過,做壹番轟轟烈烈的事,他對淳於髡說:“嗯,這壹只大鳥呀,妳不知道,它現在不飛,壹飛就會沖到天上去,它現在不鳴,壹鳴就會驚動眾人。”從此齊威王開始整頓國政。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各國諸侯再也不敢來侵犯,還把原來的土地,都歸還齊國了。

我的感想是:淳於髡是個深藏不露的人,很聰明。“壹鳴驚人”這成語比喻壹個人如果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壹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齊威王不就是這樣嗎?

壹鳴驚人讀後感(二)

今天,我看了課外閱讀中的壹篇寓言故事,名字叫《壹鳴驚人》。

這篇寓言故事講:楚莊王繼承父親的王位,可是他毫不在意自己已經當上了國君,整天吃喝玩樂,三年過後,沒有發布過命令,也沒有任何成績,有壹天,管軍事的右司馬坐在莊王身邊,對莊王說:“有壹只大鳥,棲息在南面的山丘上,身披彩衣,神氣十足,但三年不飛不叫,這是壹只什麽鳥?”莊王知道在說自己,便回答:三年不飛不鳴,是因為在靜觀治民,雖然沒有起飛,但壹飛沖天,雖然沒有鳴叫,但壹鳴驚人,妳放心吧,我知道怎麽做。“壹直等了半年,楚莊王見時機到了,便坐朝處理政務,開始了霸業之路,他廢除了十項不合理的制度,制定了九項新的法令,他舉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打敗了齊軍,又大勝普軍於河雍,以後又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順,壹直打到周朝國都附近,迫使諸侯國在宋訂立盟約,楚莊王統治楚國23年,並國26,開地3000裏,是春秋五霸之首。

看完了這篇寓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知道了壹個道理:能擔當起重任的人,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喚人警醒催人奮進的聲音,就是壹種無聲的命令!

壹鳴驚人讀後感(三)

今天,我讀了壹篇成語故事,故事的名子叫《壹鳴驚人》。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讓我思緒萬千。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齊國有壹位國王,整天吃喝玩樂,無所不為,不理朝政,許多國土被鄰國侵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國王沒有壹絲傷心。有壹個叫淳於坤的人,他知道國王喜猜謎語。於是他準備了壹則謎語進了王宮,對國王說:”大王我給妳猜個謎語,好嗎?“國王聽了很大悅,高興地說:”快講!“淳於坤說道:”咱們齊國有只大鳥落在大王的庭院裏,三年間不飛也不叫。“大王聽了,若有所思地說:”壹鳴驚人“。後來不知為何大王派了軍馬馬上把丟失的土地奪回來,從此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淳於坤是個有大謀大智的人,他的壹則謎語讓壹個昏君清醒,可以說是”壹語驚醒夢中人“,從而救了壹個國家。看來擁有智慧和知識是多麽重要。我們小學生要好好學習,使自己擁有更多的文化知識,使自己更加聰明,用我們的聰明才智為國家效力,為爸爸、媽媽爭光。

9. 成語故事,閱讀感想。

今天,我讀了壹本書《小學生成語故事》,這本書精選了壹些最常見、最簡單實用的成語,通過故事的形式讓讀者容易理解當中的意思。每個成語故事除了交待了該成語的由來、含義及背景,並配有“近義詞”與“反義詞”。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學習到更多的語言知識,熟悉當中的典故,並能從中領悟到不少的道理,壹方面在寫作時學以致用,提高我的寫作能力;另壹方面也增長了我的課外知識,讓我更懂得待人接物。閱讀課外書的益處多多,我要在日後的時間多閱讀,增長知識,增長閱歷。

10. 讀中國成語故事感受

中華成語故事》讀後感

了《中華成語故事》,我再壹次被漢語的奇妙所震撼,為它的魅力折服。成語是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簡潔而精辟的詞語或短句。它是我國語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壹部分,因為,每個成語的形成壹般都有壹個典故,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壹個故事。通過這壹個個的成語故事,我們不僅理解了成語的意思,還可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寶貴的文化遺產、高超的智慧。

有壹個濫竽充數的成語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壹只吹竽樂隊,並受到了優厚的待遇。有個叫南郭的人根本不會吹竽,但也混了進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時候都只是做做樣子。齊宣王去世後,他兒子齊湣王偏喜歡聽樂師們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聽說後十分害怕,趕緊溜走了。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濫竽充數這個成語的意思,它是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充數,或是以次充好。同時,我也懂得了這樣壹個道理:不管做什麽事情,都不能弄虛作假,靠僥幸取勝。沒有真才實學,最終是站不住腳的。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我學管樂時的情形。有壹次,濫竽充數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樂課學了新曲子,老師讓我們回家多練練,我也沒在意,只練了壹遍,心想到時候做做樣子就行了。上課了,老師先讓我們合奏了壹遍,我不停的按單簧管上的按鍵,搖頭晃腦,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實我根本就沒吹出來音。終於吹完了,我長嘆壹口氣,以為這樣就完了,沒想到,老師對我們吹得不太滿意,竟讓我們壹個壹個吹。我的心壹下子懸到了嗓子眼裏,急得抓耳撓腮。輪到我了,我沒吹幾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紅著臉老老實實說了實話。結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師的壹陣數落,受同學們的壹頓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濫竽充數是不行的。

我喜歡《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它真的讓我領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壹個詞語竟然隱藏著這麽壹個內涵豐富的故事。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讓我們學到了知識,明白了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