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拼音:mò)是《漢語通用規範》中的壹級漢字(常用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本義指樹梢。在古字形中,在“木”字的頂端加了壹個指示符號,表示樹梢的位置。在樹的末端,它指的是某物的頂部或尾部。也指不重要的,細微的,再到細微的碎屑,再到最後。從樹的頂部和尾部,它意味著在結束和回到時間。結尾也指在傳統戲曲中扮演中年男子的角色。
寫作來源:
手指字“木”字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礎上,加上壹點或壹個橫線符號而成的“端”字。青銅器銘文為1,圖2,其中的“木”是樹,其含義表示在頂部或水平方向,意為樹頂,與“根”相對。戰國竹簡(圖3)和小篆(圖4)的形制都是以銘文為基礎,使銘文的筆畫更加規整統壹,參考符號變成了橫的。隸書的“端”字,使體筆畫得更直。
樹梢在樹的頂端,所以比喻事物的頂端。人的四肢就像樹幹的尖端,所以指的是人的四肢末端。《管子·內業》:“飽則不速動,四季終不能息。”第四末,是四肢。
樹梢在樹的頂端,是樹在成長過程中最後的部分,所以有結束、結束、終結、遙遠、衰敗、老去的意思。如秋末、歲末、二十世紀末;年底了。
樹梢沒有樹根重要。與此相對,末末是次要的。次要的、非根本的東西,叫做終結。比如成語“舍本逐末”。
最後壹個詞從次要的、非根本的延伸到弱的、淺的、碎屑的、細粉的。《世說新語·廢》:“豆難烹,只到末熟,而為客,為米粥投之。”這個“粉”指的是粉。另外還有藥粉,茶粉之類的。
最後壹個字很小,所以在舊社會常用作自謙詞。如南朝梁江琰《從到紀》:“臣誠收此恩,終往南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