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讀作yǐu zuòqímáng。出自:梁青·啟超《論少年中國》:“有本事的將軍自有辦法。天空是蒼白的,地面是黃色的。”漢語壹級詞“莽”,讀作máng,最早見於戰國時期。
是的,壹級漢字,讀yǒu和yòu,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本義是持有,與“無”相對,後引申為占有、存在、保存、收獲、財富。
是《中國通用規範》的壹級漢字。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金文,古字形似簸箕,為“簸箕”之首文。後來“起”用作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她,它)、他(她,它)”,也用作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個、那些”。
本義指植物無葉穗外的自保針刺;從本義看,可以指劍的鋒利;推而廣之,可以指光。出處:石《荊州》第十首:“野火燒幹草,東風動青芒。”芒相關詞:光、銳邊、麥芒、芒硝。
學習成語的意義和價值
成語顯示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的內涵和語義融合的能力。它往往包含著壹段歷史,壹個故事,壹個典故,壹段道理,壹段哲理,在歷史的演進中自然形成。幾乎每個成語都有它的起源。每壹個朝代、每壹代人的文化和歷史都保存在成語中,這使得成語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它們來源廣泛,如代代相傳的經典、名著、歷史故事或口耳相傳的諺語。字裏有字,字外有音,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他們堪稱中國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掌握了它們,就掌握了漢語的精髓,也就掌握了中國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