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引用《三國誌》。
裴松之《三國誌註》中引用的這段話,原意是他喝了醇酒後不自覺地醉了。比喻與憨厚的朋友交往,會使自己的品德受到良好的影響和熏陶。這就是“酒後吐真言”這個成語的由來。表面上看,這個成語和軍事關系不大。其實不僅僅是相關,還指歷史上的壹位重要將領。這個人就是周瑜,壹代名將。
周瑜生於公元175年,卒於公元210年。他外貌出眾,才華出眾。24歲時輔佐孫策東征西征,對孫氏政權在江東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孫策非常依賴和看重周瑜,任命周瑜為中郎將。喬,安徽潛山名人,有兩個聰明漂亮的女兒,大喬和小喬。孫策自己嫁給了大喬,又讓周瑜娶了小喬,可見孫策對周瑜的寵愛。
公元200年,孫策被箭射死。周瑜竭力輔佐孫策的弟弟孫權,鞏固吳棟政權,在朝臣中享有很高的聲譽。
周瑜除了有軍政才能外,還有壹個突出的優點,就是心胸寬廣,為人豪爽,凡是得罪他的人,他從不計較。這種寬厚謙虛的性格讓他很受歡迎。在《演義》和《野史》中,周瑜被說心胸狹窄,並不是史實。
當時,周瑜在東吳威望很高,只有老將程普對他不滿。程普是當時吳棟壹位傑出的勇敢的將軍。他是最年長和最有經驗的朝臣,所有的同事都稱他為成公。當程普看到周瑜年輕力壯時,他很不服氣。他想找機會貶低周瑜的威望,提高他的社會地位。這有點像戰國時期的廉頗老將軍。
周瑜看在眼裏,所以他處處註意謙讓程普,避免將領間的不和諧。有壹次,周瑜出門坐車,迎面碰上了程普的車。周瑜讓司機閃開,讓程普的車過去。程普非常自豪。
赤壁之戰中,周瑜和程普分別擔任左右兩方諸侯,但吳棟抗敵戰略主要由周瑜制定。戰後,程普經常自吹自擂,貶低周瑜。周瑜得知此事後,並沒有生氣。相反,他說,“我還年輕。沒有成公的幫助,我打不贏這場仗。”
周瑜謙遜和隱忍的態度傳到了程普耳中,感動了程普。為了消除隔閡,周瑜多次到程普家看望老將軍,程普深受感動。他終於放下恩怨,和周瑜成了知心朋友。隨後,程普深有感觸地對大家說:“和周公謹見面真的就像喝酒壹樣,壹點也不覺得醉。”“酒後吐真言”的典故由此而來。
還有壹個關於周總理和許將軍喝酒的故事。許將軍平時喝點小酒,偶爾也難免誤事。很多老同誌勸他,他不同意。有壹次,周總理專門請許將軍喝酒,壹人壹瓶。結果,許將軍喝醉了,周總理還沒醉。至此,許將軍知道周總理酒量很大,但平時很難見到周總理喝酒。他理解周總理的意圖,並對周總理的個性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