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āo zhuān yǐn yù
【釋義】扔磚頭;吸引白玉。比喻用淺薄不成熟的觀點或文章;引出別人高明或熟悉的觀點或作品。常用作謙虛的詞。
【語出】松石道元《景德鄧川錄》:“眾參與夕;石雲:‘今晚回答;有提問者出來了。“當壹個和尚出來;崇拜;老師說:‘我會拋磚引玉;但它吸引了壹個孩子。" "
吸玉磚之我見
【用法】多用作謙詞;用作禮貌用語。壹般用作謂語、定語和賓語。
聯動類型。
【例】我的這些話只是~;希望能引起大家說話的興趣;請大家說說高見。
為了得到某物而給予某物。較好的
【成語故事】
唐朝時,壹位高僧掌管昭君觀音寺多年。相傳他對參禪的僧人要求非常嚴格,每個人都要靜坐專註,從不理會外界的任何幹擾,從而達到壹種靜心不動的狀態。有壹天,晚上和尚們開會,從禪師那裏,故意說:“今晚回答,會有聽過佛法的人出來。”
此時,弟子們都要盤腿而坐,閉目凝神,不要晃動。就壹個小和尚,不耐煩了,裝成提問者,走出來拜。他從撣子上瞟了他壹眼,慢吞吞地說:“剛才扔了壹塊磚來吸引玉石,卻引來壹塊比磚頭還不如的土坯!”
另外,還有壹個故事吸引了玉。據歷代詩文書記及談證,唐代詩人趙佗以其名句“壹笛使人倚樓”,深得大詩人杜牧賞識,故人們稱他為“趙壹樓”。當時另壹個叫常建的詩人,壹直很佩服趙佗的詩歌才華。他聽說趙桓來到了無棣,並期望他壹定會參觀靈巖寺。他先趕到靈巖,在殿前的山墻上寫了壹首詩,希望趙桓看到後能補充兩句,延續成詩。果然,趙匡胤遊覽靈巖寺時,看到墻上的兩句詩,忍不住迸發出詩情。他順手在後面續了兩句,組成了壹首完整的詩。常健的詩不如趙薇寫得好。他引出趙薇的美句和拙劣的詩句,後人把這種做法稱為“拋磚引玉”。其實常健和趙薇不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各自的活動相隔百年之多,續詩說不可信。正因為這個故事很有名,人們才承認它是“拋磚引玉”這個成語的來源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