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有明目張膽、熟能生巧、三顧茅廬、反客為主、明察秋毫等。
1、明目張膽
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唐·房玄齡等《晉書·王敦傳》。明目張膽的原義是直截了當地,不加掩飾地。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2、熟能生巧
是壹則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賣油翁》。熟能生巧的意思是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幹起事來得心應手。在句中可充當主語、謂語,含褒義。
3、三顧茅廬
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相關典故最早見於諸葛亮《出師表》。原為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劉備曾三次訪聘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後人用三顧茅廬來比喻誠心實意地壹再邀請。該成語在句中壹般作謂語、定語、賓語,多含褒義。
4、反客為主
反客為主是壹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宋·曾慥《類說》三九。該成語原意是指充分利用機會,慢慢由弱變強,形成勢力,直至最後掌控局面。現常常用來喻指通過某種手段或者方法,改變被動的形勢,形成主動掌控的局面。或者指改變事物的次要性,使之成為主要的事物,該成語在句中作謂語、定語。
5、明察秋毫
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本義為視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鳥獸的細毛,後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銳,能洞察壹切。在句中壹般充當謂語、定語,多含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