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全非的成語

全非的成語

全非的成語面目全非、物事全非。

1、面目全非,漢語成語,讀音:miàn mù quán fēi,指面孔變得完全不是原來的樣子,也形容事物變化很大。多為貶義。出自《聊齋誌異·陸判》:婢見面血狼藉,驚絕。濯之,盆水盡赤。舉首則面目全非,又駭極。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示例魯迅《墳·雜憶》:現在卻面目全非了,居民寥寥;即使偶有幾間破屋,也無門窗;若有門,則是爛洋鐵做的。魯迅《而已集·談所謂大內檔案》:它的厄運,是在好書被有權者用相似的本子來掉換,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

2、物事全非不是成語。它的意思類似——物是人非是壹個成語,拼音是wù shì rén fēi。意思是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於表達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出自於宋·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成語的特征:

成語的構成成分和結構形式都是固定的,壹般不能隨意更變或增減語素。例如“唇亡齒寒”,不能改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無牙冷”;“胸無點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無有壹點墨”。

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它的意義往往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其構成成分的意義基礎上進壹步概括出來的整體意義”。如“狐假虎威”,表面意義是“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實際含義是“倚仗別人的權勢去欺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