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取其辱
整個故事就是壹條成語:自取其辱。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子貢問怎樣交朋友。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對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數後人對這個成語的了解來自本篇課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結果不但輕而易舉被晏子化解了,最後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語的意思是說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難堪,都是因為自己造成的。
2揮汗如雨 、比肩繼踵
面對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這樣回擊楚王:“這是什麽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壹片雲;大夥兒甩壹把汗,就是壹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麽說齊國沒有人呢?”
晏子的這段話裏,至少含藏著兩個成語: 壹是揮汗成雨:揮,甩掉;大家用手汗,灑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壹樣,形容人很多。當然,這壹成語後來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義了。二是比肩繼踵:比,並;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腳跟;繼踵,腳尖碰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這壹成語也寫作“摩肩接踵”。這兩個成語見於《晏子春秋》,屬於古書中的語句,是現成的;課文作者解釋出它們的意思,寫在晏子的回話中了。
3 南橘北枳
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麽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壹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壹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壹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壹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後人遂用“南橘北枳”來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現代漢語中似乎用於貶義稍多些,形容某種事物因為環境的變化而“異化”或者“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