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又名,是魏國第三代君主。茍偉繼位時,魏國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主的精心經營下,正進入鼎盛時期,成為戰國七雄中的第壹霸主。從安邑遷都梁,故名梁。梁惠王時期,重用名將龐涓,大大增強了魏國的實力。
然而,龐涓誣陷他的同學孫臏,梁無視利害關系。孫臏裝瘋,逃出魏國,投奔齊國當了將軍。孫臏隨即率領齊軍兩次擊敗龐涓率領的魏軍,魏國走下坡路。後來魏國被秦楚打擊,從此壹蹶不振,再無東山再起的機會。
梁與孟子談話時,正值國家治理壹帆風順之時,不禁沾沾自喜,自吹自擂。他以為自己這麽努力,人沒有增加。孟子是壹個怎樣的人?他最不喜歡傲慢的君主。在他心目中,“民為重,國為次,君為光”,君主地位最低。所以,給他潑冷水是必然的。
孟子說過壹句話:“王好戰,請用戰爭比喻。”補鼓,兵器連,棄甲。或百步後停,或五十步後停。“那五十步笑百步呢?”孟子知道梁喜歡打仗,所以他用它來比喻。他舉了個例子。戰爭中,壹方棄盔而逃,有人逃50步,有人逃100步。逃50步的嘲笑別人,逃100步。是什麽樣的?
梁不知道是什麽,說:“50步怎麽能笑100步呢?大家都在跑,壹樣的東西。”
所以孟子告訴他,在這種情況下,不要和鄰國比人數,而要采取實質性的好政策,讓民眾休養生息,從而達到重返天下之心的目的。
從此,壹個成語“五十步笑百步”誕生了。事實上,如果是真的,打了春秋逃了50步的人,真的有資格嘲笑那些逃了100步的人。
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說春秋時期的戰爭。
我們知道,所謂春秋,就是東周的前半個時期。春秋時期有100多個諸侯國,幾乎都被東周分封,君主要麽是周天子的家人,要麽是周天子的親戚。所以各諸侯國之間有“斷骨接筋”的親緣關系。諸侯國之間發生戰爭時,不會“仇人相見恨晚”,自相殘殺,而是彬彬有禮,充滿禮義。
開戰前,壹方要把戰鬥表發給另壹方,約定開戰的時間和地點。在戰鬥表中,要說明我為什麽要和妳戰鬥,妳有多卑鄙,我有多正義。這叫為人師表。當然,戰鬥表中的話肯定不會那麽粗魯,而是引經據典,謙虛恭敬。被質疑方將舉行宴會招待被質疑方。酒席上要放音樂,送戰桌的使者要感謝。
到了約定的時間,雙方來到約定的地點見面。因為約定好了時間地點,後來名將們經常使用的伏擊、偷襲、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等戰術,都沒有用。為了避免影響百姓農事,戰爭的戰場壹般都選在兩國邊境,在壹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所以戰場也叫“戰場”。
開戰前雙方要排好隊,組成陣型,然後才能開戰。根據戰場禮儀,如果壹方不列隊,不形成隊形,另壹方就不能率先進攻。
在洪水之戰中,宋襄公親自率領大軍抗擊楚軍。當楚軍渡江時,宋襄公的哥哥木易勸他趁機進攻楚軍,但宋襄公拒絕了。楚軍渡河,他們擺開陣勢。木易建議宋襄公發布命令並開始進攻,但宋襄公仍然沒有這樣做。當楚軍列隊時,宋軍與之交戰。由於楚軍的優勢兵力,強大的士氣和有利的地理條件,宋軍被擊敗,宋襄公在戰鬥中受傷,第二年因傷去世。
在這裏,宋襄公很好地遵守了戰場禮儀,卻被後人嘲笑了兩千多年。難怪有人說“人不老”...
既然是戰爭,就有壹方會輸掉戰鬥。春秋時期,壹方戰敗,另壹方壹般不追擊,而是收兵。如果真的要追求,也不會超過50步。這樣,逃了50步的士兵還在戰場,並沒有撤離戰場。只有逃50步以上,甚至跑100步才安全。
所以逃50步的人真的有資格嘲笑逃100步的人。
參考資料:
孟子惠亮王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