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訛傳訛釋義如下:
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以訛傳訛?
拼音: [yǐ é chuán é]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況且他原是到過這個地方的;這兩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古跡來以愚人。”
成語故事
從前楚國有壹個善打飛禽的獵戶挑著山雞進城去賣。壹個過路人看山雞的羽毛十分漂亮,又不認得山雞,就走上去問挑擔的人:“妳這擔子上挑的是什麽鳥呀?”擔著山雞的人騙他說:“這個嘛,是鳳凰。”那人信以為真,高興地說“哦!原來這就是鳳凰。
我早就聽說過這種鳥,想不到今天真見到了。這鳳凰妳肯賣嗎?”他壹下子就出了十兩金子的價錢。擔山雞的人趁機擡價,說:“賣是可以賣給妳,不過十兩金子不夠,要二十兩才賣。”那人真就付出了二十兩金子,把山雞買下了。
他十分高興地想:“鳳凰是世界上的珍禽,自古以來表示祥瑞,我要把它獻給楚王,楚王壹定會很高興。”於是,他就把山雞拿回家養起來。誰知,才過了壹夜,第二天山雞就死了,過路人白白花了二十兩金子,到不覺得可惜,只可惜不能把活“鳳凰”獻給楚王。?
不久,這件事壹傳開,京城裏人人都知道有個人花了很多錢買了壹只鳳凰,想獻給楚王,只可惜鳳凰死掉了。
楚王聽說了這件事,信以為真,覺得這個人雖然未能把鳳凰獻給自己,但這壹番心意也值得感謝,就把他召來,賞給他許多東西,價值比他買的山雞的錢多出十倍。後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概括出“以訛傳訛”這個成語,意思是事情經過壹傳再傳,離真實情況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