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擴展:
漢語成語(拼音:漢yǔ chénɡ yǔ)是漢語中經長期使用和錘煉而形成的固定詞組。源於古代經典、著名歷史故事或人民口頭表達,含義精辟,往往隱含在字面意義中,不是其組成部分含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意味深長的整體性。它結構緊密,壹般不可能隨意改變語序,提取或增減其中的成分,具有結構的固化性。
其形式多為四字,也有少數三字和多字。它結構嚴謹,形式簡潔,寓意深刻,表現力強,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無論是說還是寫,準確恰當地使用壹些成語,會使文字或文章更加有趣、生動、有力。
漢語成語是定型的詞或詞組,壹般都有出處。有些成語從字面上理解並不難,比如小題大做、從上而下等。有些成語壹定要知道出處或典故才能理解其含義,比如不斷變化,飲壹杯弓蛇影等。
來自歷史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歷史事件形成的成語很多。除了歷史事實,這些成語往往有更深的隱喻意義。例如,成語“指鹿為馬”來自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講述了秦二世奸臣趙高的故事。這個成語除了講述趙高指鹿為馬,謀殺大臣的歷史外,還指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錢》。講的是曹操為了鼓舞士氣,在士兵面前謊稱有梅林,結果士氣大增。後來,他用幻想來安慰自己。
成語“原封歸趙”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它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將和氏璧從秦國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後來比喻將原作完好無損地歸還給物品的主人。這種成語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