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不舍,怒不可遏,廢寢忘食,爭分奪秒,奮發圖強,焚香攻堅,輕食自鳴,勤勤懇懇,盡力而為,專心致誌。
毅力成語故事:
清末,英國是列強中的頭號強國,英語成為國際主流語言。當曾紀澤還小的時候,有遠見的父親曾國藩就開始培養他“中西合璧”。除了教國學,他還請外教教西方文化,從英語開始。
外教恰好是個傳教士,大概是想把清朝所有重要官員的家庭都發展成基督徒,他壹來就宣傳聖經。曾國藩覺得《聖經》聽起來和中國的《詩經》差不多。既然《詩經》是國學的啟蒙,就應該把它看作西學的啟蒙。
曾紀澤開始用這種方法學習英語。這種笨辦法,體現了曾家在學習上的家庭態度,即持之以恒。曾國藩之所以在《家書》中特別提醒曾紀澤堅持不懈的原則,是因為除了強調家風之外,曾紀澤也曾有涉獵學業的毛病,不得不用壹些看似笨拙的方法,養成勤奮的習慣。曾紀澤沒有讓他父親失望。
小時候背過聖經,很久沒接觸過英語,後來要承擔外交任務時又開始學英語。此時他年近30,每天公務繁忙,精力大不如前。但是曾紀澤堅持每天抄寫和背誦10到20個英語句子,堅持不懈,所以他自學成功了。
更有甚者,他用英文寫了壹篇上千字的政論文章《論中國先睡後醒》,在英文報刊上發表,在國際上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在這種長期堅持不懈的學習下,曾紀澤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觀察力非常敏銳。
通過觀察和比較,曾紀澤認為當時中國之所以落後於列強,是因為傳統的國學背離了儒家最初的“至誠至性”和“向物求知”的思想,充斥著八股文以求功名。唉,當時朝廷的用人策略就是多用能寫八股文的人。
在與俄國的談判中,晚清政府派出了壹個名叫萬艷崇厚的舉人,除了八股文外,對外語壹無所知,甚至提出要割讓大片土地給俄國。晚清政府急忙派曾紀澤去救它。面對俄羅斯的恐嚇,曾紀澤沈著應對,最終成功收復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