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蹣跚學步、效顰學步四字詞語。
1、邯鄲學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2、蹣跚學步:意思是小孩學著大人的樣子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比喻做事剛剛開始。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出處:在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書中第8課,《中華少年》中出現。
3、效顰學步: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出處:明李贄《答耿司寇書》:“且克明何如人也,筋骨如鐵,而肯效顰學步從人腳跟走乎!”
邯鄲學步簡介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於是不顧路途遙遠,來到邯鄲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到邯鄲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別人的長處固然要學,但不應盲目模仿,不要盲目地崇拜別人,如果因為仿效他人而丟掉自己本來的本領,真是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