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三國的故事的成語

三國的故事的成語

1、桃園結義: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裏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誌士,為了***同幹壹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壹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壹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2、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隆中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今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壹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3、草船借箭:《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壹個故事,主要描述周瑜為陷害諸葛亮,要諸葛亮在三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算定了大霧之日,便借子敬二十只草船駛往曹營,曹操因疑霧中有埋伏,便令以亂箭射之。待至日高霧散,孔明令收船急回,船輕水急,曹操追之不得,使孔明既安全借得箭,又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由於《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贊美,因而引申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推動著智慧的啟迪與發展。

4、火燒連營:火燒連營指的是三國時期吳蜀之間的壹場戰爭,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壹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余營。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決定了夷陵之戰(猇亭之戰)蜀敗吳勝的結果。

5、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相當於還了南郡)。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失陷,導致荊州三郡失陷。大意失荊州,現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

6、畫餅充饑:畫餅充饑,中國成語之壹。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盧毓傳》,意思是畫個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用來欺騙別人。

7、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當說到梅子的時候,就會想到梅子酸而產生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宋沈括《夢溪筆談·譏謔》:“ 吳人多謂梅子為‘曹公’,以其嘗望梅止渴也。”

8、妄自菲薄: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三國時期,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復興漢室,他竭盡全力籌劃北伐曹魏,但劉禪胸無大誌,沒有治國才能,諸葛亮深表憂慮,出征前夕寫了《前出師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德,應該發憤圖強,不能妄自菲薄。

9、舌戰群儒:舌戰群儒出自明代羅貫中所著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故事講述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的過程中遭到東吳諸謀士的責難,最後都被諸葛亮壹壹反駁,啞口無言。

10、單刀赴會:出自《三國誌·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 。”釋義:單刀:壹把刀,指壹個人。原指關羽只帶壹口刀和少數隨從赴魯肅的宴會。後泛指壹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11、樂不思蜀: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謚)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原文: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12、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為野心非常明顯,為人所***知。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繼其父及其兄之後,繼續發展司馬家族勢力權傾朝野,其篡位野心人盡皆知。其黨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馬炎後來篡魏自立。後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知。《三國誌·魏書·三少帝紀·高貴鄉公傳》裴松之註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13、初出茅廬:意思是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

14、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出自《三國演義》四十九回,原文為: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原意是周瑜定計火攻曹操,作好了壹切準備,忽然想起不刮東風無法勝敵。後以此比喻壹切準備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後壹個重要條件。

15、過五關,斬六將:出自小說《三國演義》的杜撰情節。關羽勇武雙全,“斬顏良誅文醜”“溫酒斬華雄”中得以充分體現,尤其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連過曹操五個關卡,斬了六員大將才擺脫曹操投奔劉備,後比喻英勇無比或下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含褒義。

16、刮骨療毒:就是將深入骨頭的毒液用刀刮除,達到治療的目的。特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後來也用刮骨療毒比喻意誌堅強的人。也有意誌堅強的意思。在正史《三國誌》有記載關羽刮骨療毒之事,但醫生並非華佗。華佗為曹操所殺。

《三國誌》原文: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17、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的《後出師表》,意思為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多用來形容人的偉大。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後主劉禪繼位,把國內的軍政大權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壹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最後壹次北伐前夕給劉禪寫《後出師表》表示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在曹營心在漢:典故中曹營指三國時期的曹操陣營,曹氏政權;漢指劉備政權或者歷史當時沒落的東漢王朝(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有多人,因人與事件的差異,所以漢的指代有所差別)。身在曹營心在漢意為棲身在曹操陣營中的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心裏卻是依然思念忠於劉備(或是漢朝)。比喻人身子雖然在對立的壹方,但心裏想著自己原來所在的壹方,不在自己的誌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處為了凸顯關羽的忠義,而現代卻多用於貶義。

在三國中,與身在曹營心在漢典故相關的有多人,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應有三人:關羽,徐庶,荀彧。

18、吳下阿蒙:指三國吳之名將呂蒙?,後亦以譏缺少學識、文才者。語出《三國誌·吳誌·呂蒙傳》“結友而別”?裴松之註引晉虞溥《江表傳》:“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 蒙始就學,篤誌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 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