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不恥下問原意是不把向學問、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成可恥的事。形容謙虛、好學。在句子中壹般可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公冶長》)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即由此提取而來。
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源自於春秋時期,主人公是孔子。
孔子在魯國的祭祖典禮上,向周圍的人不停地詢問各種禮儀和習俗。有人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麽東西都要問。但孔子不以為恥,認為不懂就問,努力去了解和學習,這是求知的正確方法。
另外,孔子的弟子貢對孔圉的謚號“文”不服氣,認為孔圉的造詣不足以封謚號為“文”。但孔子告訴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為聰明而好學,不以向地位或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這是孔子對孔圉的評價,也是成語“不恥下問”的由來。
成語寓意
“不恥下問”這個成語的寓意是不以向地位或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強調謙虛好學、虛心求教的精神。這個成語出自於《論語·公冶長》,是孔子對弟子子貢的評價。
在現代社會中,不恥下問的精神也是壹種非常重要的品質,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任何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應該不斷地向他人請教,尋求幫助和指導。這種行為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任務,還能夠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和工作能力。同時,這也是壹種展現自己謙虛和勇於接受新知識的表現,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不恥下問的精神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在與他人交往時,我們應該虛心聽取對方的意見和建議,尊重對方的觀點和思想,這樣才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此外,不恥下問的精神也是壹種積極學習和成長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
成文用法
"不恥下問"在句中可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運用示例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七回:"閣下既不恥下問,弟先須請教宗旨何如?"
現代·魯迅《墳·說胡須》:"他於是廢然而去了,我仍舊廢然而住,自愧無以對'不恥下問'的朋友們。"
不恥下問造句
1、在學習上,我們要保持不恥下問的精神,遇到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2、他在學術上壹直保持著不恥下問的態度,不斷向年輕學者請教,深受大家的敬佩。
3、不恥下問是壹種好學的態度,只有不斷學習和探索,才能不斷進步和成長。
4、作為壹名新員工,他總是不恥下問,虛心向老員工請教,很快就熟悉了工作。
5、在學習新知識時,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不要因為不懂而不敢提問。
6、只有不恥下問,才能汲取更多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
7、作為壹名學者,他始終保持著不恥下問的態度,不斷向同行請教,為學術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8、我們在工作中要保持不恥下問的精神,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9、他在學習上壹直保持著不恥下問的態度,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和尊敬。
10、只有具備不恥下問的精神,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不斷汲取新的營養。